我大学上《会计基础》时,知道会计有两大基础功能,一是核算,二是监督。老师经常说的两句话,“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借贷构成了借贷记账的基础,期初余额计算公式构成了报表的编制依据。
我一直认为仓储和财务知识是紧密相连的。从公司资产的角度来看,仓库的货是公司重要的资产,无论是原材料、半成品、库存商品或者包装物料。是资产,就要登记,就要记账(核算),就要监督,说白了就要管理。仓库作为公司物资的存放地,仓库是物资保管的第一责任人。
前面铺垫这么多,其实就说一个公式:期末余额=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我把这个数字做一个变通:
期末余额+本期出库=期初余额+本期入库
我说人话,打个比方:晚上回家你的钱包有100元,这个100元用上述公式就是:100元(晚上回家)+20(激动买了包子)=80元(早上带出门)+40元(早上出门地上)。
仓库某sku的当日wms结算库存+今天出库=昨日结算库存+今天入库。这个公式的原理性在于一旦数字错了,就可以进行逻辑推测。
譬如:
账面sku1系统数据100,可是实物只有99个,说白了盘亏。
第一种情况:昨天结算库存少一个。
第二种情况:今天收货少收一个。
第三种情况今天出货多发一个。
作为仓库管理这个事情可以倒推,
(1)每日做动碰盘点,就不会出现昨天结算库存有误。
(2)如果今天没有收货,那就是多发了一个。如果特别贵重,那么就建议一个一个订单追踪了。
(3)第三种情况,今天有收货任务,没有发货任务,那就说明收货人员点检错误。
(4)第四种情况,有收货任务也有发货任务,就不大好判定到底收错了还是发错了。收货一般是有批次号的(前文说过,货物不落地原则),检查这个批次号货物数量,如果批次号数量正确,那就是第二种情况。如果收货批次号的数量正确,那就是调监控,看发货环节有没有多发。
(5)还有一个最坏的打算,我们都不愿意承认,但是都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查收货组与拣货组的交接,查拣货组与发货组的交接。倒逼着交接的书面记录责任心。
账面sku2系统数据,可是实物只有100个,盘盈.
按照上面的逻辑进行推算。
实话实说,经历过很多次的盘点,盘盈概率少至又少,盘亏是肯定有的。假如有人说做仓库从来没盘亏过,那绝对是吹牛,除非整车仓储,丢一台车几十万没有了,正常一个仓库肯定有损耗。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去找到盘盈或盘亏原因,通过流程的设计、惩罚奖励或者培训等方式避免损失。
再说一个库区叫冻结库区,这专门针对盘点后结果而设计的。假如实物盘亏了,譬如账面100,实物90,那么就要通过系统操作挪10个数据到盘亏冻结库区,这样要确保实物与账面数据的一致,防止超卖。假如以后在某一个角落发现了10个,再通过系统操作转移到实际库区。同理,如果是盘盈,同样设置盘盈冻结区,将实物转移到冻结区域。财务处理都是盘盈减去盘亏。最后再进行账务调整。
最后说的就是缓存区。库区到库区,从电脑的逻辑来看是点到点的关系,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点到点固然正确,但是缺乏了对过程的跟踪。
例如拣货区拣完货按道理就是出库复合区,假如货没有出库,那么就会有一个尴尬的问题,货在哪里呢?所以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又引入了缓存库区,当拣货员从拣货区拣选完货品以后,wms系统拣货储位-1,缓存库位+1。当发货员系统扫描订单后,缓存库位-1,发货库位+1。缓存库区的重要性在于日清日毕。第一,漏拣。譬如,一个订单有两件货(a和b),发货员扫描一件a就发出了,还有一件b没发出。第二,错拣,一个订单a和b,a发出,但是由于拣货错误把b当作了c,导致c占用了缓存库区,而真正的B没有拿,这个时候就需要拣货组长将实物放回,且c缓存库位-1,拣货库位+1,同时登记拣货员错误,进行复盘检查原因,是库位混淆,还是货品易混肴,还是拣货员粗心。第三,多拣,这个错误在于拣货员对包装率的不熟悉,假如明明只要一支钱笔,结果拣货员拿了一盒铅笔(12支),那么缓存库位+12。这个导致无货可拣,譬如库位一共只有12支,张三一下子拿了12支走,李四就会无货可拣。班组长就要检查缓存库位的数量对不对。
综上所述,仓库无论是收、是发、是存,根据恒等公式,都是属于一个平衡状态。通过恒等公式了解仓储管理内在联系,通过设定特定的库位(冻结库位、缓存库位)进行库存管理的辅助。明白了内在联系,才能做好库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