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中遇到一个生产方案的选择问题,觉得挺有趣,各位可以一起探讨下。
客户月需求远远小于产线月产能,产线切线成本极高,因此,产线要么生产该产品,要么闲置。不能做其他产品后又切回来做此产品。目前初步看有三种方案:
生产方案一:一次性生产完。优点是产线效率高,生产部门开心。缺点是因为要提前生产,且由于是我司业务特点,不能缺货,所以需要备更多的库存,呆滞风险高。
生产方案二:单班生产。优点是呆滞库存少,缺点是生产效率低。
生产方案三:间隔生产一次。优缺点同上。
因此,我们需要在以上三种方案中,尝试量化总(相关)成本,选取最优方案。
首先要考虑的是涉及哪些成本。根据以往所学,主要涉及两种成本:生产成本和库存持有成本。
0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在考虑这个的时候,我遇到了第一个问题,三种方案的生产成本是一样的吗?答案显然不是。但是到底应该怎么合理地表达每种方案的生产成本呢?
我想到一个思路,我假设产线双班持续生产且无呆滞库存为完美基准方案,此方案生产成本最小,记为“X”。
那么三种生产方案与这个基准方案的差异就在于这三个成本影响了:重新开线的启动成本,多生产出来的库存的呆滞成本以及设备闲置的成本。
a.重新开线的启动成本:由于都需要经历春节,因此三种方案实际上都要停线,都有重启成本,分别记为“开线1”,“开线2”和“开线3”。
b.多生产出来的库存的呆滞成本:由于三种方案都会多备库存,呆滞库存无法卖出,只能报废,需要记入总成本。分别记为“呆滞1”,“呆滞2”和“呆滞3”。
c.设备闲置成本:由于几种方案占用产线的时间不同,导致生产成本的折旧成本存在差异。这里我将设备的闲置成本定义为设备的折旧成本。这个点我不是十分确定,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探讨。如果设备资源富余,我个人认为不需要此项成本。因为哪怕是最完美的方案,生产完之后,这些设备也是闲置,也会公摊到这个产品上。但是设备急用的话,就需要计算这个成本。而且我认为不应该计算整条线所有的折旧费用,而应该是计算急用设备的折旧费用。分别记为“闲置1”,“闲置2”和“闲置3”.
02、库存持有成本
库存持有成本就是包含融资成本(现金流占用的机会成本),仓储管理等。等于一个年利率乘库存金额。四种方案分别记为“Y1”,“Y2”,“Y3”和“Y4”。
根据以上分析,这样我们可以得出:
进一步分解可以得到:
找财务获取了单位完美生产成本为3.0RMB/PCS,折旧费为250KRMB/月,停线时间较短为100KRMB,停线时间较长为200KRMB。通过Wind计算我司融资成本(WACC)为7%,考虑到其他库存相关费用,设定成本年率为10%,
根据需求,我们将三种方案量化后如下表:
01生产方案一(一次性生产完)
因为需要提早做出库存,考虑到预测的不准确性,期末呆滞988KPCS,呆滞成本=988*3.0=2964KRMB。
一月下旬是春节,春节前后都是人员在职率低。我们假设停线影响为1个月,为了方便计算,假设全部发生在2月。因此闲置一个月的成本250KRMB。
需重新开线一次,开线启动成本为100KRMB。
月库存持有成本=(期初库存金额+期末库存金额)/2*(10%/12),注意后面季度的就要用(10%/4),累计后得1619KRMB。
方案一成本总计4933KRMB
02方案二(单班生产)
与方案一对比,因为更靠近项目结束时间,预测准确率更高,呆滞数量为424KPCS,呆滞成本=424*3.0=1271KRMB。
产线利用率为方案一的一半,产线占用成本记为125KRMB/月,二月同方案一。
方案二成本总计3961KRMB。
03方案三(间隔生产一次)
方案三(间隔生产一次)同理可得库存持有成本,产线占用成本和呆滞成本。
由于停线时间过久,原产线员工基本不会回到此线。因此开线成本需要增加到200KRMB。
方案三成本总计3761KRMB。
因此成本最优方案为方案三。因为假设不会缺货,因此也是利润最大化方案。而我们可以看到方案二和方案三差异并不大,方案二由于一直保持生产,可以更加灵活的应对需求变化。因此现实中,我们倾向于方案二。
这里对于三种方案呆滞数量的预估是个争议点,这个相对经验化。但是三者方案重要的不是呆滞多少数量,而是三种方案呆滞数量的差异是关键。只要他们的差异保持不变,方案的结论并不会因此发生改变。
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