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物流无人车惊艳亮相!
疫情面前,办法总比困难多。
此前,评价一家物流公司的标准是:能否打通最后一公里;但是疫情发生后,一些小区纷纷实现封闭式管理,物流的最后一公里卡在了社区最后100米。
这时候,智慧物流的一支“奇兵”:苏宁物流的无人车“无接触”配送服务应运而生。
和此前的配送相比,苏宁物流的无人车“无接触”配送服务具备以下几个优势。
从外观看,苏宁物流的无人车约半米高,整体设计很简洁,简洁到直奔着解决社区最后100米的配送而来:在社区配送环境下,该无人车的平均运营速度为8公里/小时,最高时速为18公里/小时,预留了足够的空间解决社区这最后100米的配送。
随着疫情的发展,各地都出现了一些快递小哥被确诊的案例,这些快递从业人员每天要接触到大面积的人群,如果有一个是病毒潜伏者,无异于“移动核弹”。“无接触”配送则避免了人和人之间的接触,可以称得上是目前最安全的配送方式。
凭借着5G技术,该款无人车能自动识别路标并通过红绿灯路口,能在100米开外就能够发现障碍物,在行进过程中还能自主规划路线、避开障碍物、返回充电,智能五官非常发达。
目前,受疫情影响,整体物流行业的复工率不高;与此同时,居家隔商模式对线上购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无人车则协同物流公司和实体小店,将周围3公里即时配送的能效发挥到最大,解决了目前的人力困境,为全面复工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更重要的是,无人车、无人超市、无接触服务的出现,不仅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揭示了未来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那么,未来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各大电商平台正在研发的大型无人物流车给出了答案。
毕竟小型物流车的无人技术再怎么强悍,载货能力却非常有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而无人技术应用于重型卡车,则会直接催生出另一个千亿级产业!
目前,京东硅谷研究院已研发出L4级别的自动驾驶重型卡车,该重卡车头长9米,高3.5米,宽2.5米,拖车长度14米。据了解,该自动重卡具备多传感融合,精准视觉定位,车顶搭载64线激光雷达,车身载32线激光雷达,远距离目标检测、跟踪和距离估算等功能,目前已经上路完成了2400小时的智能驾驶超级测试。
去年5月,苏宁的L4级别无人驾驶能力的重型卡车也于上海进行了道路测试,该无人重卡是在一汽解放的车辆上改装的,载重达40吨,驾驶速度达80km/h,它拥有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能在高速行驶的同时变换路线,在300米之外就精准识别出障碍物并轻松躲避,在操作上与人类驾驶并无二样。
而作为阿里ET物流实验室的得意之作,菜鸟网络自主研发的大型物流无人车在无人驾驶技术上已经相当成熟:在全球自动驾驶算法公开排行榜KITTI评测数据集上,菜鸟大型物流无人车的跟踪精度的多项数据都长期位列第一。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深度融入物流,智慧物流的未来也会越来越梦幻:那些掌握更多“硬核”无人技术的公司,将会在未来的物流市场决战中赢得先机。
无人技术成熟后,也相应地带来两个“灵魂拷问”。
首先,无人技术普及和商用了会发生什么?
其实,虽然阿里、京东、苏宁等电商平台都在智慧物流中应用无人驾驶技术,很多科技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车也都进入实操演练阶段,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在测试过程中还是发生了多起安全事件。
比如说,无人驾驶技术领先的特斯拉、Uber等公司在测试过程中都发生过车祸,还出现了人员伤亡。换一句话说,只要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无人驾驶技术,大规模商用在短期内就很难出现;同时,因为无人驾驶技术对道路的标准化要求较高,而道路的整体规划和改造也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无人车技术再怎么发达,没有标准化道路基础,也是无米之炊。
正如苏宁物流研究院副院长栾学锋介绍的,由于物流重卡承担物流转运、调拨环节的业务,应用场景大部分在高速公路内,相比乘用车使用场景工况较简单。
其次,无人技术应用后,人类是不是就该大量失业了?
正如上面所说的,无人车对路况的要求较高,目前最有可能大规模落地的场景是物流领域。无人车技术应用于物流后,不仅是在终端,在整个分拣、配货、送货的整个过程都能替代大量的人力,而且效率比普通人要高得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上就真的不需要人了。
因为即使物流的整个过程都实现了无人操作,但物流绝对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社会中很多其他工种都是需要人力完成的。同时,上帝关上了一扇窗,也会打开另一扇窗,随着无人技术的成熟,也会形成系统的无人技术研究、制造、服务等行业,这些行业都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
当然,因为无人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欧洲各地还真的出现了不少抗议之声,这也是很正常的,“当年汽车取代马车的时候,那些下岗的马儿也非常不甘心吧。”
这个社会就是这样,在又一轮新技术浪潮的席卷下,总会有人下沉,也会有人上升;总会有人面临淘汰,也会有人抓住新技术的飞轮一往无前:你唯一要做的,是努力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再不努力,你真的会被它给抛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