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的40年,我们依然需要朝着规模扩大的方向前进。但未来,无论是发展的可持续性还是环境的承载能力,都不支持继续按过去的方式发展。所以转型发展成为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是转型的方向,实现高质量的路径需要研判。
1.战略判断: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
产业转型是国家战略,战略源于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换的判断。但在物流角度这个判断的依据目前没有明确的研究结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缺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改革开放40年,在经济和产业发展实践领域,总体来讲理论相对滞后于实践发展,所以理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在解释已经出现的发展现象,而非有前瞻性的预判。
2.战略任务: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
物流的发展开始转势,意味着发展的任务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原来的以单纯的规模扩张为主体的发展形态。
3.战略目标:质量第一、效益优先
在转换过程中,不能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要遵循新的准则,即目标是质量第一和效益优先。
4.发展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要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目标,完成战略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因为在规模扩张中,物流是跟随性发展,是伴随经济与产业发展而发展的。但伴随方式在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换的过程中将发生根本变化。原来是根据需求提供服务,未来的形态可能是通过物流与产业环境的融合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而如何引领应该是未来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电子商务物流以及海尔的全球化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注解,但是光有注解不解决问题,需要理论上的推进,需要找到理论的创新路径和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5.着力点: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6.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根本宗旨是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政府管理必须实现变革,那就是按照“三有”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为企业增强活力、创新力、竞争力,提供发展环境。
7.高质量发展的实质:全面提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通过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价值,使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是以不妨碍发展的改革开放为发展的动力,未来的发展可能需要从产业融合、各种要素的融合以及各种生产力的角度进行引领。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和操作,初步的结论是当前多数企业尚不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所以要进行学习。学习的方向是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寻求价值创造,使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物流产业转型的基本逻辑是我们必须认定物流发展已经转势。过去经济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不用研究需求,只要保障供给满足需求即可,这是几十年来的发展经验所在,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障碍所在,因为形成了靠投资和土地开发盈利的路径依赖。
物流产业转型的基础逻辑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1.基本国情
2017年,中国人均GDP越过9000美元,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和迈向中等发达国家似乎仅一步之遥。但是,我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物流产业更没有完成整体提升。由于不允许按照原来的规模扩展方式发展,那就需要找到遵循中国基本国情的工业化路子。国家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不仅不是要弱化制造业,而是需要实现制造业面貌的全面更新迭代。更新迭代的制造业需要什么样的物流?
我们这种基本国情的主要原因:
(1)城镇化水平,尤其是户籍人口的城镇化水平较低,滞后于同水平时期的美国,甚至达不到“亚洲四小龙”当时的水平。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8亿左右农民中的绝大部分、经济后发的中西部地区、城市低收入群体,依然需要通过工业化完成共同富裕过程,否则,我国只能是先富起来的人的现代化,而不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
(2)我国工业必须实现提质、增效、降本、创新,才能既具有发展后劲,又具有国际竞争中的安全性,满足14亿人口现代化的消费需求。14亿人的物流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因此我们需要在学术和理论上加大研究工业化提质增效过程中物流的作用与意义。
2.面临形势
(1)具备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开启了摆脱贫困和实现工业化的大门,在发达国家脱实向虚的过程中,依靠人口红利和国际市场、国际资源,中国很好抓住了巨大的国际经济和产业分工机遇,奠定了通向现代化的产业基础。但我国物流现代化需要我们以价值链的形态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以产业链的环节参与。以价值链的形态参与国际分工和以产业链的环节参与国际分工对供应链要求不一样,所以我们提出将供应链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供应链国际控制力的概念。我个人认为这个概念成立,但需要研究这个概念如何与我国提出的构建世界命运共同体实现有机统一。
(2)形势严峻
目前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因为14亿人的现代化在世界上没有先例,原因在于中国的现代化势必带来消费的大增长,而消费的大增长背后是国际供应链和国际资源分配的大调整,这两个调整都要动别人的奶酪。过去中国都是“吃增量”为各国带来好处,各国乐见中国发展,但资源的增量是有瓶颈的,当增量达到一定程度,增量想要再增长很困难。中国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进入了侵蚀世界资源存量的阶段,“吃存量”必将受到遭冲击国家的全力反对,尤其是美国为首的、发展虚拟经济走进死胡同的发达国家的反对,贸易冲突将以激烈的方式出现。寻求发展路径的突破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而非简单的借鉴。
(3)路径选择
既然无法复制发达国家工业化路径,中国又是在14亿人口基础上的现代化,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可选择的路径并不多,应满足以下基本条件:
第一,产品需要立足自给。中国必须保留相当规模的高质量制造业,否则14亿人的现代消费都像美国那样买全球肯定买不到。所以中国将来是一个全制造产业体系和全国贸易体系国家,全制造体系和贸易体系下物流、供应链是什么样?产学研各界都需要回答这个问题。否则走到现代化的门口也不知道该如何迈进。
第二,能源等有总量约束且不可再生的资源如何进行有效替代,而不是单纯靠侵蚀存量。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侵蚀存量的产物,而现在我们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实现和平崛起和发展,因此需要找到替代。
第三,技术必须取得新的突破。技术突破不是狭义加大研发力度与研发投入,而是适应现代化产业结构、国际资源环境要做的事情。物流在这方面的技术创新方向需要细细研究。
第四,用现代发展模式重塑制造业。在构建物流和制造业、物流和工业化全面协调关系中发挥物流的战略性引领作用。
从宏观层面看,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是“高端化、信息化、集群化、融合化、生态化、国际化”加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和完善供应链,要解决的问题是“六化”和链条的延伸。
从产业层面看,产业转型升级的基本路径就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产业已经出现了转型升级加快的特征和趋势,改革开放40年后,在发展动力上首次出现内需扩张引领发展的新格局。按照内需扩张引领,中西部地区需要寻求新的满足内需的产业布局发展和高效运行的引领力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从供给侧层面看,需要进行四个要素的流动融合、联动发展,从而再进行解构。第一要构建完整的产业体系,海尔与林安的两位企业家在介绍经验时都给出了各自领域完整产业体系概念和运行模式。第二是产业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第三是要使产业具有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所以我们无论满足人均GDP超过3万美元的收入群消费还是GDP超过2万美元的消费,都需要按照品牌进行运作。低端有低端的品牌,高端有高端的品牌,而不是山寨,这是高质量发展需要迈过的第一道难关。第四是设施和服务质量高。
从需求侧层面看,生产与生活两条物流产业发展线索下,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与世界级大市场的消费升级机遇,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需求条件。通过供给创新催生具备网络化、规模化、高质量扩张发展能力的新需求。物流业在供给创新中处于重要的空间布局结构重构支撑位置,在新需求的对接下,形成满足需求的物流经济发展新形态。这个新形态由“两条线索”与“一个定性”组成:生产线索——现代服务链支撑现代产业链占据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生活线索——现代服务链支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引领国际服务产业新潮流;“一个定性”——品质经济、品质制造、品质流通、品质消费、品质服务和品质要素,对物流服务进行品质化提升,就需要按照品质化的服务重构物流要素。
1.发展机遇
物流面临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重大机遇,需要按照新机遇进行定位。世界级的消费正向我们走来,来来庞大的高质量需求,需要物流业按照高质量发展进行产业布局调整和实现物流高质量规模经济。产业布局调整和高质量规模经济为物流发展带来全新机遇。
2.发展应对
第一,物流价格体系、价值体系的重构。按照高质量的发展要求进行重构,不再是过去粗放发展低价竞争的体系,是有价值和价值的有机统一;第二,空间布局、服务体系重构,满足中国14亿人均衡的现代化;第三,技术装备、创新体系重构,支撑物流高质量发展;第四,国际供应链服务体系重构,满足中国在更大规模上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全球贸易分工体系,并且具有供应链突出能力;第五,体制和机制保障体系重构,过去政策时松绑型、不干预型的,未来需要向引领型、环境营造型方向转变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