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死理通常被称为“死倔”,这种人难以变通,跟不上形式的发展,难以收获大成功。马云显然不是这样的人,“阿里坚决不搞物流”。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物流江湖,哪里没有阿里与菜鸟的影子?!
承认错误、勇于纠错、敢于纠错才是大勇。成功的企业同样如此,阿里新“六脉神剑”中最重要的一条价值观就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没有变化,就创造变化,然后拥抱变化。变着变着,阿里物流就浮出水面。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9月1日,再次坐在一起的阿里巴巴和圆通速递达成共识:圆通将12%的股份作价66亿转让给阿里巴巴。至此阿里直接和间接持有圆通股份近23.5%,成为仅次于圆通创始人喻会蛟夫妇的第二大股东,未来控股可期。
而在一天前刚刚否认了计划成为圆通大股东并收购高达30%股份的消息后, 阿里巴巴接下来还是增持了圆通12%的股份。小道消息一般知晓内幕的人士放的,都各有目的,欲盖弥彰的背后总是有大动作!
不久之前,京东宣布停用申通、圆通等快递服务,京东当时给出的一个理由就是:阿里巴巴已是申通和圆通的大股东,京东如果还用圆通和申通,对自己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这剧情非常熟悉:早在2017年8月,京东就曾终止了和阿里巴巴关系密切的天天和百世的合作,京东所以一直等到现在才对圆通和申通“下手”,主要是考虑到他们的价格优势的确很难让人拒绝。
没想到,圆通也是个爆脾气,借坡下驴直接倒向了阿里巴巴!
事实上,在京东“拉黑”圆通后,圆通很快做出回应:京东件数量在圆通的占比仅为2%左右,影响非常有限!
圆通还表示,我们反对一切依靠平台霸权强迫站队、清除异己的行为。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需要上下游企业从维护客户利益和市场秩序出发,打破壁垒、开放共享、竞合有序。
但如果你硬推我投入阿里怀抱,我也只能顺水推舟了!
而在阿里巴巴66亿增持圆通12%的股份后,也留下了两个难题:1、中通、韵达也该做出选择了,毕竟时日无多;2、京东什么时候有绝对实力清除通达系,众邮能否顺利成长?
自2015年,阿里入股圆通后,期间磕磕绊绊,一度传出阿里减持圆通股份导致其股价跌停,此次增持给外界吃了一颗定心丸,阿里志在圆通。
交易撮合是双方的自发行为,都有其潜在的动机。圆通投阿里,与其说为不重蹈申通覆辙,还不如说是被流量裹挟,不想做电商巨头战争的炮灰。
那阿里亲近圆通又是为何?
加盟制的业务严重依赖电商,导致的结果就是一定会有企业被兼并重组,最终只留下一两家头部企业。
阿里盘算着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一步步收编“三通一达”,随着拼多多推出“极兔速递”,顺丰上线“丰网”、京东打造“众邮”。在此背景下,阿里显然要加快进度了,因为它们同样采用的是加盟制模式。
如果它们发展势如破竹,直接在低端市场掀起巨浪,“三通一达”的地盘被淹只是时间问题。
阿里“未雨绸缪”,持股“通达百世”,但远远未达到能号令的效果,它们都是快递界的元老,有自己的小算盘。
比如中通,目前动作频频,后来居上,成为“三通一达”的老大,已经敢跟顺丰掰手腕了。但它迟迟不站队,让阿里头疼。阿里仅持有中通10%的股份,只是一个战略投资者的身份。
光一个顺丰就让其疲于应付,如果中通成为下一个顺丰,岂不是又多了一个对手?
此外,以“正统”著称的韵达,更是一块难啃的“骨头”,阿里频频放风,最终也只录得了2%的股份。聂腾云夫妇合计持有韵达股份至少55%,属于绝对控股,如果他不答应,阿里就是扫完二级市场的货,也控不了股。
申通创始人聂腾飞是韵达创始人聂腾云的哥哥,被誉为民营快递的“鼻祖”。有这样的血统,韵达估计不会寄人篱下。
相对圆通和申通而言,中通对阿里电商件的依赖相对较低,中通有实力,而韵达有骨气,强攻显然不行,弄巧成拙会让其投奔对手。
“温水煮青蛙”众所周知,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决定青蛙跳与不跳的不是温度的绝对高度,而是升温的速度,就是我们说的火候。
如今的“通达百”都跳到了阿里的池子里,在阿里收服“通达百”的时候,阿里一直在掌握着火候。
阿里短短20年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互联网企业,与其独到的眼光和前瞻布局不无关系。
早在2005年,淘宝的日单量仅为几千的时候,圆通创始人喻渭蛟找到马云谈合作,马云知道,投诚的第一家来了。为了拿出诚心,阿里助推圆通做上了“三通一达”的头把交椅,这一招果然厉害,申通被从第一的位子拉下来,看到了淘宝强大的流量,也奔它而去。
没想到这一去,就掉到了阿里的碗里。2019年3月,阿里以46.6亿元入股申通,持股14.65%的;同年7月,阿里又与申通股东签署了99亿元的购股选择权协议——在三年有效期内,阿里巴巴可购买申通实控人的股权成为申通实控人。
如果行权,阿里将绝对控股申通。换句话讲,阿里已经将申通捏得死死的。面对京东的封杀,申通喊冤,说阿里没行权。不过没了京东业务,申通除了阿里还能靠谁?阿里肯定懂这个,所以暂时不行权也能达到行权的效果。
阿里觊觎“三通一达”除了自身的战略发展需要之外,与其“亲儿子”百世的不给力也有关系。此次“干儿子”申通的加入,如果“亲儿子”再无所作为,或许阿里要考虑变革了。这时候恰好圆通来了,阿里当然双手迎接。阿里从2015年入股圆通后,等这一天等了5年。
强扭的瓜不甜,圆通此次主动投怀送抱,未来的合作就简单了。
可以想象,如果阿里对圆通实现了控股,阿里旗下就有百世、申通和圆通三员老将,只要他们统一战线,力往一处使,做大做强只是时间问题。
到那时,快递市场将形成顺丰系、阿里系和京东系的“三国”时代。拼多多尚且可以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靠电商界过日子,那韵达和中通怎么办?
要想在巨头的夹缝中生存,谈何容易,何况电商件业务占据了它们销售相当大的比例。
圆通此次高调站队或许对韵达和中通形成了较大的心理冲击力,它们会彼此观望。因为都知道,未来阿里只需搞定一家,另一家就孤掌难鸣,生存维艰。
但资本治不了你,流量可以治你。更何况阿里还有强大的菜鸟网络,毕竟有些阿里想做、不会做、不方便做的事,需要菜鸟来做,比如大仓储模式和菜鸟驿站。
所以阿里出钱,菜鸟干事。菜鸟毫不掩饰地全国扩张,拿地建设巨型巨型仓储中心。
如此同时,菜鸟还积极增加菜鸟驿站数量,力求扩展至每一个小区每一个街道。
这个时候,大家看到了菜鸟想做的是控制物流过程的始末两端。前端是仓储,末端是菜鸟驿站,让物流只是物流。
在此之前,快递都是一站发全国,就是所谓的人找货,效率低下;如今实现了货找人,在全国各地修建仓储,客户哪里下单,货就从哪里发出。
菜鸟仓储保障了货找人的就近原则,菜鸟驿站解决了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
这样做的后果是,直接弱化第三方物流。在这种模式下,物流公司只承担仓储中心到菜鸟驿站的中间运输环节,前端接触不到商家,末端接触不到消费者。
从此消费者将不再关心卖家是选择顺丰还是通达百,快递公司的地位将不再重要。
这就是阿里的高明,恩威并施,不战屈人之兵。如今,圆通再次转让12%的股份给阿里巴巴,也给中通韵达打了一个样:不再犹豫,随心而动!
在快递领域,阿里和京东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两种不同的模式,阿里更强调平台运营能力,即通过投资或收购的加盟商模式;京东走的是自建物流的自营模式。
阿里为什么一开始就采用加盟商模式,阿里系的交易量太大了!
比如说,2008年,阿里上线淘宝商城,即后来的天猫,三年后,天猫的市场率高达31.4%,领先第二名京东21.2个百分点。
这么高的市场占有率,从根本上决定了阿里系的快递不可能走高价配送的自营模式,而是只能靠着低价走量完成配送任务。
而京东从成立起一直强调给用户带来完美的产品和服务体验,这也是刘强东当年力排众议一定要自建物流的主要原因,事实上,随着京东物流的不断完善,在配送环节的确让带给了我们太多满足,也死死地拿捏住一大批消费者的心。
而这时的阿里巴巴,虽然市场占有率远远高于京东,但是输出的配送体验并不太好——几年前那一幕幕双11爆仓的往事,可能现在有人回忆起来还历历在目。
2013年,阿里巴巴联合了电商领域的各方力量打造了菜鸟网络,并持续入股了通达百,为了就是利用大数据赋能,以科技为手术刀,解决通达系快递体验差的痛点。
与此同时,随着这些年电商快递量的水涨船高,顺丰、京东也持续推出价低的特惠业务。进退之间,于是这些年来,很多人慢慢感受到了“顺丰不快,通达不慢”的奇特的快递服务。
其实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来,京东停用圆通和申通的背后,是京东和阿里之间发生了利益不调和,毕竟京东这么多年与圆通和申通一直相安无事,总体而言,双方合作得还算不错。京东回应时表明:京东物流也对等提出了入驻阿里旗下电商平台的合作需求,但至今也没有得到响应!背后的潜台词是,京东要求淘宝系也能使用京东快递,但阿里不让淘宝、天猫商家使用京东快递!
未来即使阿里巴巴出于大局考虑同意京东物流进入阿里系电商平台,也不会允许京东物流大规模吸食阿里电商的血。
这说明了什么?和顺丰去年推出几块钱一单的电商专惠件以增加公司收入一样,京东同样急需打开自营物流之外的电商件业务!
而未来承运京东电商专惠件的主体,就是今年初浮出水面的众邮快递。众邮快递也是形势所逼,作为一种定位于下沉市场的快递方式,众邮快递承担着两种功能,一是跟进电商专惠件业务,二是降维打击菜鸟旗下的通达系。
按一家统计机构的数据,目前京东物流自营快件日均200万票,和通达系,甚至顺丰还有不少差距,如果京东只守着自营物流这一亩三分地,在营收上和其他物流公司的差距只会越拉越大,这对于立志上市的京东物流而言,没有数据上的支撑,故事并不好讲。
而用自营物流的服务对接即将承运的电商专惠件显然又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另起众邮快递这张网对于京东而言就是必然选择了。
如今摆在京东面前还有两个难题:1、如果京东特惠专配应用于京东自家配送,京东引以为傲的服务体验是否会迅速下滑?2、众邮正常的想法虽好,但下沉市场的快件量还有待提高,新的电商件增量在哪?京东自身是否支撑得起来?如果找不到新的增量,京东能给众邮多长的时间?
对于京东众邮来说,没有淘宝与拼多多的件量支撑,这注定不是一段愉快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