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本文结构
第一:内外部环境因素
1
稳定性因素
企业受业务人员招聘的影响,突然的业务增长较难在短期内招到合适的人员,如果能及时招到人员但也难在短期内培训上岗。这样的情况很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的损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选择通过机械化或者自动化的设备来代替人工作业。从而降低业务人员数量波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
影响力因素
有的企业在行业内是头部企业,需要有一定的行业示范性作用。可以通过自动化、智能化的业务场景来提升企业的品牌效应。在对于设备配置上对先进性有较高的要求。那么在考虑适用性和经济性的同时,也需要加上先进性这一项评估标准。
3
经济性因素
有的企业在物流设备配置中将经济适用放在评估的首位。通过流程分析后,判断在流程中的作业方式时,能用人工作业的方式就尽量采用人工作业,能用机械化设备作业就不考虑自动化设备作业,从而控制对设备采购的投入。
4
土地因素
有的工厂或仓库建设在土地稀缺的城市,设施面积紧缺。在设备配置中,考虑尽量充分利用空间利用率。这样在存储和分拣时会尽量考虑采用自动化设备,如立体化仓库、楼库及自动搬运和输送设备等来提高空间利用率,以及作业能力和效率。
第二:作业流程的需求
流程中的作业方式不同,对于物流设备的需求就不同。从作业流程来看,设备可以分为装卸作业中的装卸设备,出入库作业中的搬运设备、输送设备,存储作业中的存储设备,分拣作业中的分拣设备等。
图:生产成品仓流程
图:零售配送中心流程
图:仓与设备的关系
1
存储
图:设计逻辑举例
2
装卸
图:设计逻辑举例
3
拣选
图:设计逻辑举例
5
出入库
图:设计逻辑举例
以上图片来源于胜斐迩
第三:数据特征
1
装卸效率
每天装卸货物的总量以及每小时装卸货物的数量影响到装卸的效率。到货的数量以及装车的数量影响到了需要配置多少辆叉车,多少个装卸台来有效的完成装卸的作业任务。需要对装卸的数据进行分析,来判断装卸设备的配置问题。
2
出入库效率
装卸完成后到上架以及物料下架至出货口等待装车,这两段作业过程是以搬运活动为主的作业过程。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出搬运的量与搬运的频次,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判断需要多少搬运或者输送设备来进行作业。在分析过程中,采用智能化设备,如输送线、AGV可以提高搬运的连续性,同时,通过作业计划的控制也可以降低作业的波动性,让作业更加均衡。因此,数据分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输入端的变量也是可以变动的,如作业的批量是可以通过批次的变化而变化的。那么在计算设备数量配置的时候也就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分析在不同批次下的设备数量。
3
存储分析
通过对于仓储的库容数据分析,判断仓库中需要存多少货物。然后结合物料的物流属性分析存储方式和通道的尺寸,再分析需要用什么设备进行存储。从数据的角度看,仓储的库容也是一个动态的数据,如果物流的敏捷性高,库存量小的情况,库容低。而敏捷性低的情况下,库存量大,库容高。因此,在场地面积充足的时候,存储设备的选择较为容易,不用过多的计算如何节约空间。而场地面积紧张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空间,便需要通过数据分析,合理化物料存储方式,选择合适的设备,节约空间。
4
分拣效率
对于出库订单如EIQ的数据分析后,判断订单的特征。有的仓库中,一张订单只有一个物料,也有的一张订单多种物料。有的仓库订单需要拆零,有的不需要拆零。根据不同的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拣选模式。如判断采用播种拣选还是摘果拣选,再根据拣选模式配置合理的设备。
图:设计逻辑举例
第四:设备参数
通过对内外部环境和作业需求环境的分析完成后,需要再与设备的参数进行匹配。在前面的步骤中确定的是作业模式和单位时间作业需求量,比如在什么流程下每小时处理多少货物量,设备的速度如何,承重如何等。
第五:设施环境的限制
1
仓库非标
在仓库设施是已经建成的情况下,如果仓库是非标准的仓库,那么设备的配置就需要结合仓库的形态去构建。如果在相对复杂的环境下,还需要在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上再进行设备选配。
2
土地异型
另外一种情况是仓库还未建设,但是土地的形态不规整。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建设多个仓库协同的情况,或者需要考虑仓库建设形态的合理性。那么便需要从仓库形态和功能区布局的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