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焰(河南工业大学副教授,河南省物流协会副会长,河南省物流协会物流教育分会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担任省内多家物流企业高级顾问)
因为既从事物流专业的教学科研,也为政府部门、物流相关行业做规划设计咨询、企业顾问服务,所以经常接触各种类型的物流企业“一把手”,以及企业的HR经理。在或深或浅的接触中,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人”的事。人的“选育用留”、组织与团队建设是企业头等大事,投资于人,也是投资企业持续发展的未来。
经常有人管我要人。HR经理们的问题会相对好处理些,他们主要是想进行毕业生或实习生招聘,或开展校企合作。虽然我不直接负责学生的就业毕业工作,但很多经理会直接或通过其领导先联系我,我也会帮他们做好对接协调,让每个来洽谈人才合作的企业尽量不虚此行,满意而归,成为“回头客”。如何与校招的HR经理打交道,也是很有讲究的。工作做好了,建立起良好和谐的校企情谊,就会年年来,秋招来,春招也来,学校也会打通一条毕业生进入优秀物流企业的通道。
由于我所在学校物流毕业生社会认可,加上与企业的私交关系,很多企业会首选我校学生。不过,我也会根据对企业的了解,把用人需求推荐到省内其他院校。这就好比当媒人,不能乱点鸳鸯谱,尽量对供求双方有更专业的了解,让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地方。
对物流企业一把手的要人需求,就相对复杂些了。他们需要的不是初出茅庐的小鲜肉,更多的是需要有一定经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从经理、总监、副总到总经理,各种需求都有。
当然,最初的一句话通常是:王老师,给找点人呗。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难以解决。就好比让帮忙找个男朋友或女朋友。你心里的另一半的标准是什么?
因此,对这种需求,可能的话,让其HR经理给我一份招聘信息,包括企业基本情况、需求岗位特征、职责、能力学历要求、性别要求、工作年限和经验要求、薪酬福利、工作地点、联系方式等,尽量详细点。
有些一把手不愿公开招聘,我会和其进行沟通,尽可能详细了解他的想法。这几年,也帮企业解决了不少中高层人员需求,并和这些人员也成为朋友。同时,我会跟踪他们的工作去向。前几年,很多省内物流企业因发展需要,对零担快运行业黄埔军校某邦的人青睐有加,也想办法挖了不少。但有时期望值越高,失落越大。
案例1:曾顾问的某物流企业老板,从某邦一次招聘了三个,包括副总到中层,寄予厚望,希望通过一次性引进人才,为企业业绩提升带来贡献同时,也能帮助企业在制度规范、流程管理等方面有所帮助,让企业能“更上一层楼”。结果没多久,这几个人水土不服,一块走了。并留下一个企业不好留人的印象。
案例2:曾顾问的一家物流企业,通过猎头公司,从某邦招聘了一位运营总监,可没过多久,矛盾爆发,下面集体造反,提出要么这位总监走人,要么他们走人。老板最后为了安抚众人,同时给总监一个面子,让总监主动写个辞职报告,算是把事情解决了。
案例3:曾顾问的某物流企业老板,让给招聘个新业务运营负责人。我把一名有相同工作经验且打算调整工作的毕业生推荐过去,老板很满意,没多久就走马上任。但这名学生一年不到就离职。学生告诉我,很少能和老板就新业务开展进行沟通,平时也见不到,对新业务没有什么支持,答应的薪酬也兑现不了。
案例4:曾顾问的某物流企业老板,希望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体系,提高队伍素质,但鉴于此前对“空降兵”的了解,不知从何下手。我就帮他物色了一个曾在某邦工作、又在某民营企业工作过的HR经理(因为直接招聘某邦的人,往往会不适应省内民营企业的风格),一起见面聊了两次,大家彼此还算满意,走马上任担任公司HR总监,老板也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该总监上岗后积极建章立制,推动公司校园招聘、社会招聘和人力资源管理,但公司内部传统势力根深蒂固,新旧力量冲突,很多问题不好解决,没办法,干了一年多时间离职了。
案例5:某物流企业老板,从省内某知名物流公司聘请了一位副总,此人来之后几个月,公司管理和业绩都立竿见影得到改善,老板非常满意,在我面前也对其赞赏有加。可是蜜月期真的很短。又过了几个月,因某些原因,此人也离职了。
案例6:曾顾问的某地产公司,拓展仓储物流业务,该公司租赁了近两万平米的仓库,但之前每年亏损几十万。此事确实让人不可思议,就算简单的出租,每平方每月10多块钱,啥也不管,一年下来也不至于倒贴啊。原仓储经理可能觉得老板不懂物流,平时也不来仓库,好糊弄。针对这种情况,我帮老板物色了一位有经验的物流经理人去担任仓库的副经理,同时要求仓库建立周例会、月度例会制度和考核制度,并要求仓库管理团队每月来公司总部进行汇报。为了体现出对仓库的重视,我也陪公司高管到仓库检查工作。这样一来,原来仓库潜在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之前的仓库经理只好离职,招聘的这个副经理升为仓库负责人,不到一年时间,年终盘点,为公司创收40万,第二年,创收100万。
河南的很多中小物流企业,普遍有两个成长困境,一个关于“人”,一个涉及“科技”。这两个方面,往往成为制约中小物流企业发展的瓶颈,使得企业难以突破成长的天花板。
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短板显现,老板管理上力不从心,缺乏得力团队和专业人手,组织不健全。曾和一位物流老板开玩笑:你这公司的发展和身上的支架成正比,规模每上一个台阶,就多个支架。公司发展了,身体累垮了,得不偿失。我曾经说,当公司开始校招了,说明公司准备从“游击队”向“正规军”发展了,说明企业要突破成长天花板了。但企业是否做好用新人的准备?如何选育用留新人?
以省内某零担物流企业为例,在这方面是有体会的。最初从某邦也挖了些人,但更注重内部人才培养,并下决心开始校招。当时联系我启动校招,从我校招聘了20多个感觉合适的,但基本没有一个最后过去的。这你不能说学生有问题,企业还是要多做自我反思。该企业经过两三年尝试,最终建立起良好的校招模式,人才队伍的培养也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储备。而这家企业的人,也成为其他省内零担物流企业挖人的首选,因为他们认为这家企业的人才更适合河南物流企业。
而如何用好“科技”也是一件头疼的事。IT人难养,养人成本又高。面对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物流行业,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如何提升公司的物流科技含量让不少中小企业望而却步,犹豫不决。
没人,妄谈企业发展和转型升级。
河南这些年,为何成长不出上市物流公司?人的问题,应该是主要问题。这也涉及到地域文化经济、物流发展环境、企业成长土壤、企业认知和重视程度、企业选育用留人机制等方方面面问题。
春节期间,做点简单思考,随笔写来,不够严谨,欢迎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