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着全球范围内智能风潮的席卷,处于转型风口的制造业正在加速其转型的步伐。目前,用智能化、自动化制造已经成为实现智能生产的必要条件。而在打造智能工厂的过程中,利用智能装置进行运输功能也是一个硬件要求。因此,作为智能运输设备的AGV可谓是连接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的重要纽带。
AGV扮演物料运输的角色已经60多年了,其发展历程最早起源于美国,然后发展到欧洲,接着普及到日本,再到中国。
世界上第一台AGV是由美国Barrett电子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开发成功的,它是一种牵引式小车系统,带有车兜,在一间杂货仓库中沿着布置在空中的导线运输货物,可十分方便地与其他物流系统自动连接,显著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极大地提高了装卸搬运的自动化程度。
随后此技术在英国得到了提升,英国最先研发出了电磁导引的AGV小车,利用电磁导引使AGV小车摆脱了原来需要铺设轨道的不便,使AGV的应用更加简单起来。
到了50年代末期,AGV在欧洲得到了更广的推广和应用。1960年欧洲就安装了各种形式、不同水平的AGVS 220套,使用了AGV 1300多台。
到了70年代中期,由于微处理器及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伺服驱动技术的成熟促进了复杂控制器的改进,并设计出更为灵活的AGV。
70年代末,欧洲约装备了520个AGV系统,共有4800台小车,1985年发展到10000台左右。
综合以上欧美国家全自动AGV技术的发展,可以发现这类技术追求AGV的自动化,几乎完全不需要人工的干预,路径规划和生产流程复杂多变,能够运用在几乎所有的搬运场合。这些AGV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同时为了能够采用模块化设计,降低设计成本,提高批量生产的标准,欧美的AGV放弃了对外观造型的追求,采用大部件组装的形式进行生产;系列产品的覆盖面广:各种驱动模式,各种导引方式,各种移载机构应有尽有。
不过,由于技术和功能的限制,此类AGV的销售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此类产品在国内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可以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
日本在1963年首次引进AGV,其第一家AGV工厂于1966年由一家运输设备供应厂商与美国的Webb公司合资建成。
1976年后,日本对AGV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每年增加数十套AGV系统。1981年,日本的AGV总产值为60亿日元,1985年已上升到200亿日元,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递增,1986年,日本累计安装了2312个AGVS,拥有5032台AGV,到1990年日本拥有AGV约一万台。
到1988年,日本AGV制造厂已达47家,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电子、钢铁、化工、医药、印刷、仓储、运输业和商业上。
以日本为代表的简易型AGV技术,或只能称其为AGC(Automated Guided Cart),该技术追求的是简单实用,极力让用户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这类AGV在日本和台湾企业应用十分广泛,从数量上看,日本生产的大多数AGV属于此类产品(AGC)。
该类产品完全结合简单的生产应用场合(单一的路径,固定的流程),AGC只是用来进行搬运,并不刻意强调AGC的自动装卸功能,在导引方面,多数只采用简易的磁带导引方式。由于日本的基础工业发达,AGC生产企业能够为其配置上几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功能器件,使AGC的成本几乎降到了极限。
这种AGC在日本80年代就得到了广泛应用,2002到2003年达到应用的顶峰。由于该产品技术门槛较低,目前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可生产此类产品。
随着中日的交流深入,国内很多企业也意识到AGV小车能为企业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所以近年AGV小车在国内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AGV发展历程较短,也较缓慢,但一直以来不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以改变我国AGV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近年来,在国内工业机器人需求量激增以及“中国制造2025”、智慧物流等各项政策的保驾护航下,我国AGV机器人销售量持续增长。从需求领域来看,目前我国AGV机器人需求领域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汽车工业、家电制造等生产物流端,其中汽车工业领域AGV机器人销售额占比24%,家电制造占比22%。除了工业领域的应用外,AGV开始向商业行业推广应用,其中对AGV需求最大的是电商仓储物流、烟草和3C电子行业,三者占比分别为15%、15%和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