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要点
一、供需矛盾催生供应链金融发展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受自身规模及资产的限制,企业从银行贷款存在较大难度,企业借贷供需长期不平衡催生了供应链金融的产生。再加之现阶段我国制造业低迷,核心企业盈利能力有所下滑,不得不寻求新的业务来促进收入的增长,从而促进了核心企业向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进一步的银行受利差收窄及金融脱媒化的影响,银行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长期忽略的中小企业。三方企业相互作用,从而带动了我国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供应链金融主导模式分为“1+N”和“M+N”两种模式
在传统的供应链“1+N”模式下,银行将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主导企业。而在新型的“M+N”模式中,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逐步兴起,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大,除了银行之外,P2P平台、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新模式不断兴起,外部资金来源开始多元化,银行的作用逐步弱化,资金端从银行的“1”逐步转变成银行、P2P的“M”。主导企业也开始由银行向核心企业、物流企业过渡。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和服务类型
供应链金融融资过程中根据融资资产的属性,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对应融资模式为为应收账款融资、融通仓融资和保兑仓融资三类。根据融资方式的不同,其服务又分为商业保理、融资租赁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直接贷款三种。根据追索权的不同商业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
四、物流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天然占优
对于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企业其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风险、贷款人资质的风险以及合同和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三类。导致这三类风险最本质的原因就在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而物流企业由于长期掌握着整个供应链中的信息流以及物流信息,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其本身就是信息节点所在。再加之物流企业是质押物的实际掌控者,一旦出现违约情况,物流企业能够更为快速的对质押物进行冻结,减少损失,因而物流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天然占优。
引言
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我国2015年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超过11万亿元,到2020年规模将达到约15万亿元,再加之现阶段国家对于中小企业的大力扶持,供应链金融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
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规模,物流企业在其中又能够扮演什么角色?什么是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为何能够兴起以及现阶段供应链服务的参与者和参与形式有哪些?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以及对于国外成功案例UPS的分析,寻求优质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企业。
报告正文
一、供需矛盾催生供应链金融发展
所谓供应链,是在一个贸易闭环中,以核心企业为基础,将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有效整合,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链接成一个结构化的产业组织。供应链金融是在供应链内部基础上,通过合计设计交易结构,引入第三方资金,对于供应链各个节点提供授信支持、交易结算等的金融服务。传统供应链金融的参与主体主要包括核心企业、银行和中小微企业。
1、中小企业供需矛盾促进供应链金融产生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位于供应链环节的价值末端,资信较差、担保不足等缺陷导致中小企业融资供需矛盾突出。截止2012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家数33.43万家,数量占比97.25%,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贡献分别为58.61%和59.34%,销售产值贡献59.61%,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然而中小企业由于缺少相应的抵押资产,同时银行与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严重,经营前景不确定性大,导致银行信贷长期缺席中小企业融资市场,转而通过民间借贷满足资金融通需要,民间借贷利率高企极大榨取中小企业原本微薄的利润。以温州民间贷款为例,其利率基本在12%以上,而金融机构的加权平均利率还不足6%,中小企业采用民间资本融资其付出的成本是大企业的两倍以上。
核心企业对于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用进一步挤压了其生存空间。据《2015科法斯中国企业信用风险报告》披露,2014年企业对于赊销更为谨慎,平均赊销期限和最长赊销期限都有所缩短,37.3%的企业给予客户120天以上的赊销期,去年同期比例为49.1%;7.5%的公司享有120天以上的平均赊销期限,去年同期比例为11.4%。
2、核心企业盈利能力下滑,推动供应链金融增长
在实体经济下行压力下,核心企业盈利能力逐步下滑,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寻求新利润增长点逐步成为核心企业的共识。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换挡期,GDP增速逐年下滑,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下传统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明显,2011年以来制造业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从12%降至不足7%,在此背景下行业迫切需要寻求新利润增长点。
考虑到核心企业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对于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状况相对传统金融机构更为了解,核心企业掌握上游供应商与下游经销商的商流、物流、资金流等详细信息的资源禀赋为其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提供了可能。
再加之核心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一方面可以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为企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依靠自身的授信额度,通过与商业银行等资金对接,将有效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运行效率,进而带动核心企业原有业务的增长。至此供应链金融在核心企业的推动下不断增长。
3、银行利差收窄竞争加剧,供应链金融成为增长点
利差收窄叠加竞争加剧,银行亦迫切需要打开成长新空间。一方面,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背景下银行存贷利差持续收窄,压缩了银行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使得商业银行传统的优质信贷市场逐步萎缩,大中型企业更倾向于低成本的债券、资产证券化等直接融资手段来满足经营发展需要。在此背景下此前渗透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客户群为银行业务拓展提供一片新蓝海。
二、供应链金融主导模式:从商业银行到核心企业再到物流企业
我国供应链起步较晚,最早对供应链金融展开实践的是深圳发展银行(现为平安银行),其在1999年在华南片区首先以开办票据买入的概念替代了传统贴现贷款。在2001年又推出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之后更是在行业内率先提出“1+N”模式。紧随其后,国内各银行也陆续推出特色供应链金融产品。发展至今,我国供应链金融模式已经由原的“1+N”模式向“M+N”和“1+N”并存的模式转变,主导企业也开始逐渐丰富起来,目前供应链的主导企业主要包括商业银行、核心企业以及物流企业三类。
1、商业银行主导“1+N”业务模式
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 “1+N”模式下,银行将作为整个供应链的主导企业。在“1+N”模式下,核心企业为“1”,围绕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企业为“N”,核心企业凭借其高信用等级,通过担保协议等向银行提供信用背书,使银行授予上下游企业资金融通。中小企业在供产销等环节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核心企业适度扩大产销规模;银行则扩大贷款规模,降低经营风险,三方实现共赢。
2、核心企业主导“M+N”业务模式
金融脱媒新趋势或将逐步重构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随着互联网浪潮的逐步兴起,金融脱媒趋势不断加大,除了银行之外,P2P平台、商业保理、融资租赁等新模式不断兴起,打破了银行在传统模式中的核心地位,实现外部资金来源多元化,银行的作用逐步弱化,资金端从银行的“1”逐步转变成银行、P2P的“M”。
同时核心企业也将通过自设P2P、保理公司、租赁公司等,基于产业链中真实的商品流、信息流等核心因素的掌控,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通过自身的高信用等级从外部获取低成本资金,向供应链其他环节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更为丰厚的利差收益。
3、物流企业主导“M+N”业务模式
融资抵押物实际掌控者奠定物流企业核心优势。近年来物流企业为了应对经济下滑的影响,逐步开始转型升级,由原来的存物流运输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变,并开始慢慢切入供应链金融领域。在物流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中,物流企业依靠其长期在产业链中的运输网络信息,相对核心企业而言更能够掌握企业运营过程中的信息流、商流和现金流,通过合理的算法其从事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风险将更大程度的降低。
三、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及服务类型
1、资产属性决定不同融资方式
在进行外部融资时,根据融资资产的属性,可以细分为应收账款、存货和预付账款,对应融资模式为应收账款融资、融通仓融资和保兑仓融资三类。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企业为取得运营资金,以买卖双方签订的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以交易产生的应收账款为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在应收账款融资中,上游供应商与核心企业签订采购协议,供应商开具应收账款单据以此证明应收权利的真实存在,将应收账款的收益所有权转让给银行进行融资,同时核心企业作出付款承诺。获得应收账款权益的银行按照核心企业的信用等级,给予上游供应商对应额度的信用贷款,从而盘活融资方资金流。当合同付款期限到期时,核心企业按照协议内容,支付银行账款,银行在扣除前付账款和核定利息后,将剩余款项支付给上游供应商。
融通仓融资是指在供应链中以核心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监管下,中小企业以在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存货作为质押物向银行进行融资,期间第三方物流公司对质押物进行监督管理。根据银行是否授予第三方物流企业一定的信贷额度标准,融通仓融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质押担保和信用担保。
在融通仓融资中,中小企业的物资进入物流公司仓库后,随即向银行发出贷款申请,第三方物流公司负责验收、评估和监管货物,同时向中小企业提供证明作为银行贷款的依据,银行以此确定贷款金额。中小企业未来将通过融通仓内的货物偿还银行的贷款。
保兑仓融资是买方缴纳一定保证金的前提下,银行贷出货款供买方向核心企业采购,核心企业出具全额提单作为授信的抵质押物,随后买方分批向银行提交提货保证金,银行则分批向买方发货,其中核心企业将承担货物回购的职责。对买方而言,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价格优惠,以“淡季付款旺季销售”的模式锁定价格;对核心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大笔预收款,缓解资金压力,还可以拓宽销售渠道,降低仓储成本。
2、融资差异催生不同金融服务
商业保理切入供应链金融
商业保理作为基于应收款提供调查、催收、管理、结算、融资、担保等一系列综合服务的金融机构,与供应链金融具有天然的契合性。供应链金融中的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正是基于核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的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上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商业保理公司成为供应链金融的一个载体,提供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
根据追索权的不同商业保理可以分为有追索权保理和无追索权保理。有追索权保理是指保理商不具有为债务人核定信用额度和提供坏账担保的义务,仅提供包括融资在内的其他服务,无论应收账款因何种原因不能收回,保理商都有权向供应商索回已付融资款项并拒付尚未收回的差额款项。无追索权保理指保理商凭债权转让向供应商融通资金后,即放弃对供应商追索的权力,保理商独自承担买方拒绝付款或无力付款的风险。
商业保理试点全面铺开。2014年12月商务部和银监会印发《关于完善融资环境加强小微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商业保理等融资机构的作用,推动建立健全行业管理机制,发挥商业保理的风险转移和融资功能;随后各地陆续出台商业保理监督管理办法,试点工作全面铺开。
政策扶持下商业保理发展方兴未艾。2014试点政策放开以来,商业保理照注册公司数量快速增长,2014、2015年分别达到845和1271家;同时带动商业保理业务量不断提升, 2012年保理业务量不足30亿元,截止2015年该指标已经超过2000亿元。考虑到目前全国应收账款的规模远远大于保理业务量,未来商业保理仍具备极大发展空间。
资产证券化打开保理成长新空间。虽然商业保理业务杠杆倍数最高可以达到10倍,但其自有资金不足仍然是桎梏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传统的银行渠道融资成本高企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商业保理行业的生存空间。而保理融资资产证券化的试水则进一步打开了保理行业成长的新空间。
2015年1月恒泰证券以摩山保理为基础资产发布第一项保理融资资产证券化产品;2016年4月华泰资管发行首单互联网保理业务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为京保贝旗下债权,优先级利率4.1%-5.9%,大大降低了商业保理的融资成本。
融资租赁切入供应链金融
融资租赁业务发展之初并不属于供应链金融范畴,但融资租赁业务作为解决下游制造商的资金周转问题而产生,其运作与供应链不无联系。银行凭借资金优势从事融资租赁,设备生产商则通过自家生产的设备进行融资租赁业务。随着供应链管理和整合成为发展趋势之后,融资租赁成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利用产业链优势拓展盈利的重要途径。
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下融资租赁业迎来了跨越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融资租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使得国家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融资租赁行业体系。
融资租赁正处于快速成长期。截止2015年末,全国融资租赁企业家数4508家,同比增长104.72%,融资租赁合同余额4.44万亿元,同比增长38.79%。
从市场渗透率看,我国融资租赁渗透率水平保持在3%-5%之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5%-30%的渗透率水平,假设我国渗透率能达到15%,目前融资租赁市场仍具有3-5倍的增长空间。
代替大型设备,货物成为供应链金融中的融资租赁标的。在直接租赁模式中,物流企业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向上游企业购买下游企业所需货物,然后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向下游企业提供;在售后回租模式中,物流企业从资金需求方手中买入货物,并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提供资金周转。由于这类融资租赁公司从属于物流企业,因而具备良好的仓储能力,可以独立监管货物。
3、小额贷款公司提供直接有效的融资服务
小额贷款作为切入供应链金融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是众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物流企业的基本配置,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均通过小贷公司展开。小贷公司在放贷门槛、时间、流程、风险、利率等诸多方面不同于一般民间借贷,但相比于其他融资机构,操作灵活、手续简便、业务范围覆盖广成为小额贷款公司的突出优势。
2008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对小贷公司的性质、设立、资金来源、资金运用、监督管理等事项进行进一步明确,小贷行业自此迎来了快速发展期,小贷公司家数和贷款余额均呈现稳健增长的态势,截止2016年上半年小贷公司注册资本接近0.84万亿元,贷款余额达到0.94万亿元。
长期以来小贷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为股东缴纳的资本金、捐赠资金,以及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融资渠道单一是长期制约小贷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金融创新不断推进,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途径不断拓展,互联网、证券化的发展为小贷公司注入新活力。
四、物流企业切入供应链金融天然占优
供应链金融业务最大风险来自于信息不对称。目前针对供应链金融领域,根据资金流通的整个过程,其风险主要包括质押物的风险、贷款人资质的风险以及合同和操作过程中的风险三类。
质押物风险主要来源于对质押物的不熟悉。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产品质押的目的是为了在出现违约情况下,通过对质押物的变现来降低提供资金服务的企业的损失,因此在产品质押过程中,质押物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风险的大小。一般来讲,质押物越容易变现,储存,投机风险小,质押物的市场需求大而稳定,市场流动性好,产品质量稳定,易储藏报关,产品的价格涨跌幅度不大时企业面临的风险最小,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收益也较为稳定。
贷款人资质的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资信情况。一般来讲,贷款方对融资企业的经营历史、经营业绩、业内地位、信誉度以及相关资信掌握越详细,提供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风险也越小。
合同及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合同的可操作性低。一般情况下,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企业在于借款方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利于己方的条款,但如果贷款方对于融资企业的需求如企业的生产性融资需求,原料的领用规律和每天消耗量不清楚时,企业即使签订了利于己方的合同,其面临的监管难度和风险也较大,企业在此过程中很容易面临违约的风险。
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最佳切入点在于信息节点。根据对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的分析,从事供应链金融相关业务的企业其最大的风险来自于信息的不对称,无法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因此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最佳切入点在于信息节点。
物流企业相对来说切入信息节点更容易。物流企业一般来讲其大多数深耕行业多年,与供应链上下游的大小型企业都有业务往来,能够很好地把握这部分企业的运营情况,本身就是供应链中的信息节点所在。而从信息节点切入供应链,企业由于掌握了信息流通的关键环节,相对其他供应链上的企业而言,其能够更清楚的明白整条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的变动情况。因此这部分物流企业能够在开展供应链金融过程中更好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控制风险。
物流企业对于风险的反应更为灵敏。物流企业长期以来作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传递者,相对其他而言对于产品流通的掌握更为灵敏。在融资服务的提供过程中,从开始产品的的质押到最后货款的收回,物流企业都全程掌握着产品的流通。作为融资抵押物的实际掌控者,一旦出现违约的风险时,物流企业相对其他企业能够更快地对产品进行冻结,从而减少企业的损失。
切入供应链金融业务将进一步强化企业传统业务竞争力。与传统制造业企业不同,对于从事物流及供应链服务的企业其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中小型企业,前五大客户往往占比较低。当物流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后,由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现阶段存在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乱、融资险的问题,这部分中小企业的业绩将能够得到很好的回升,一方面随着这部分企业业绩的回升将带动物流企业传统供应链服务的增长,另一方面依靠供应链金融服务也能够增强企业客户的粘性,从而进一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五、案例分析:UPS全球供应链金融领先企业
UPS是全球著名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主要业务分为国内快递、国际快递、供应链和货运三类。2015年公司实现营收583.63亿美元,同比增长0.2%,其中供应链和货运业务实现收入94.67亿元,同比增长0.8%。
UPS目前的业务中快递业务占据了公司业务的主流,是公司收入的重要来源。但近年来公司不断进行业务的探索,通过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成立UPS capital来为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目前公司供应链金融的收入逐年提高,一方面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另外一方面公司通过为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可以增强企业的粘性,进而提升公司传统快递业务的业绩,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企业收入的增长。
1、UPS供应链金融贡献供应链与货运业务收入主要利润
UPS供应链与货运业务主要由货运物流、货代和其他业务构成。其中,其他业务主要来源于UPS Capital、UPS Customer Sloutions以及The UPS Store三个部门。三大子业务中,货运物流与货代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大,收入增长存在较大的波动。而包括供应链金融在内的其他业务则相对受市场环境影响较小,整体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供应链金融业务贡献了供应链与货运业务中的较大利润。考虑到UPS针对供应链与货运业务中的三部分没有进行详细的信息披露,因而我们暂时无法获得各个子业务的盈利情况。但根据分析,目前其业务中只有UPS capital及其他处于稳定增长状态,而当其他业务收入下滑时对于盈利的影响并不大,此外其毛利率与供应链金融在内的其他业务所占的比例差距不大,我们估计在供应链与货运业务中其他业务收入即供应链金融业务等贡献了主要利润。
2、UPS供应链金融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是技术创新阶段,即货物流的扩张推动信息技术的创新。在1986年~1996年间,UPS总计投入超过47亿美元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主要包括手持式设备传递信息和获取帮助,专业化设计的包裹快递设备,以及最终的全球计算机互联网系统和专用卫星。在这一阶段,UPS依靠其强大的技术能力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和相关数据,并且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物流效率,满足企业快速增长的物流需求。
第二阶段是货物流和信息流的成熟催生供应链金融模式。随着UPS货物流和信息流的不断成熟,其传统物流业务的增长已经趋于稳定,为了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UPS开始调集核心资源向供应链金融迈进,并对公司进行了重组。
在1999年,UPS并购了7家物流和分销公司、11家技术公司、1家银行、1家航空公司等20家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的公司,并于2002年5月,成功并购了美国第一国际银行,与其1998年成立的UPS 资本公司(UPSC)合并,获得美国本土的金融服务牌照。2003年4月4日,美国康涅狄格银行委员会通过第一国际银行集体提出的申请,将其名称变更为UPS资本商业信贷(UPS Capital BusinessCredit)。UPS资本商业信贷成为UPS资本公司(UPSC)的组成部分,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贸易和金融等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
至此UPS完成了向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拓展,并依靠其强大的信息等能力积累了一定的优势。
3、UPS供应链金融优势
强大物流产业基础,奠定信息控制能力。根据最新的物流企业排名,UPS是全球最大的集快递、包裹、货运以及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公司,起产业覆盖了全球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依靠其覆盖全球的服务网络,公司对于供应链中的企业的货物流通以及发展情况相对其他企业而言天然具有优势,能够更好的了解这些企业产品的流向以及经营状况,更好的对企业进行评估。
掌控货物流通,高效控制风险。与传统金融机构从事供应链金融服务相比,UPS作为一个物流企业,在整个融资过程中企业始终能够对融资方公司的货物有一个很好的掌控,大多数情况下这些货物都是掌控在UPS的仓库中的。而且UPS深耕物流业多年,依靠其覆盖全球的物流网络,企业能够对货物流通是的去向和动态有个清晰的了解,即使借款人出现问题,UPS依靠其货物全球跟踪系统对于问题的处理将会比传统金融机构更为迅速,能够更及时的对货物进行冻结。
同时UPS与企业的合作基本都是长期的,公司内部的客户系统中对于那些规模不大但资信良好的企业都有完善的记录,因此其做存货融资过程中,将强于传统的金融机构。
低资金成本,提振公司毛利率。UPS本身通过收购美国第一银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UPScapital。目前UPS capital提供供应金融服务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企业通过自身的资金来借贷给有需求的处于供应链中的弱势企业,另外一种主要是通过与当地银行合作,将利差收益让渡给银行,UPS主要通过获得物流增值服务来盈利。
对于第一种方式,由于企业背靠全球最大的物流企业,其融资相对其他企业而言的成本较低,在银行业务的金融杠杆作用下,UPS capital的资金成本优势将被进一步放大,从而为企业赚取足够的利差来提供保证。
对于第二种方式,其选择的原因通常是由于当地政策的限制,UPS自身不能进行相关的金融服务,因此通过与当地银行的合作,企业虽然相对第一种方式赚取的利差较小,但依靠规模优势,企业也能够获取足够的利益。
此文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物流沙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