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快递上目前所做的卸货、分拣等自动化程度的看法
目前的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了,目前快递行业用的设备自动化程度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中国的快递行业即将实现:更高效化、无人化。
先说卸货:针对快递行业而言,分拣的货物不管是发出,还是到达,这几年不建包的越来越多。我觉得目前卸货口处理方式自动化程度还可以。2015年以前的直通卸货口1200PPH,主线速度最高也才45M/MIN。2017年包括之前都是受制静态称重、读码和测体积等采用直角或者斜合流形式,现在主线速度提升到了80M/MIN.先从1200PPH到1800PPH,又突破到2400PPH。到2018年比较受关注的直通多/六合一形式(伸缩机、拍照、一面/五面读码、测体积、称重、在线补码),效率2200PPH左右。主线速度直接提升到了120m/min.
卸货口的效率提升得到突破,有利于整体效率的提升。矩阵的粗分根据货物的类型不管是采用水平偏向轮分拣还是采用摆臂分拣,本来的处理效率都远远高于卸货口的效率。其中如果不考虑货物本身的受暴力程度,采用摆臂分拣形式,摆臂的分拣效率可以做到4000PPH.这个分拣形式最大的特点是不挑货物。那么水平的偏转轮分拣,通常再选择的时候更多的是要看货物的类型,如果货物类型偏向电商类的,可以采用,但是耐久度是个需要突破的问题。在前端做预分的情况下,按照快递的一般货物尺寸,不考虑成本的情况下效率上可以达到4000~5000PPH.另外一个是模组带,这个效率也是预分情况下可以实现4000~5000PPH.
那么针对卸货口到粗分的设备瓶颈在哪里?我认为目前可能在于卸货口的效率仍不能匹配分拣效率。
不同于快运,快递类小件还是占最大比例的量,人工的小件分拣,不管是八爪鱼式还是一分多层输送机式。它的优势都是:占用场地小,设备投资少,操作简单,富有机动灵活性,一定条件下产出的量主要取决于用人工的数量。
目前四通一达除了网点基本上在小件的处理上方向一致:都采用交叉带分拣的模式。交叉带的分拣对于快递小件而言,最大的优势是:不挑货物类型,分拣速度快,效率高,路由多,对货物O伤害。同时准确的读取信息,更快速的建包/散件送走。2019年交叉带的方向也向着双列多层的方向发展。2019年市场上肯定会出现单列四层三区、双列双层、双列四层等各种组合的交叉带。提升到2.2~2.6m/s的运行速度,处理效率也近乎叠加。所以理论上一个场地发出和到达两套四层三区的环形双列交叉带处理效率也会达到:2*37.44万/小时。
我们前面说了大的中转场地、分拨中心采用交叉带设备了,那么小的网点、加盟商最好采用什么设备比较合适其特点?建议量大的,或者未来5~10年处理量会上升很大的还是采用交叉带的形式。小的网点可以采用直线交叉带的形式或者翻盘机的形式。直线交叉带最好采用上下双层的结构形式,更加经济高效。当然可能翻盘机投入成本更少,但效率远远比不上交叉带。
我们再说说末端装车区的自动分拣吧!前面已经说了,2018年开始的趋势就已经是散件发出了,分拣后的散件又经过积放、人工干预、多段拉距、读码后进入水平偏转轮/摆臂分拣系统。目前的应用来看,回流件还比较多,这个位置的技术还需要做细节的沉淀。同时,因为峰谷值量的不均衡,量过大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人做线上干预。
一些客户内部的工艺上也做了很大的改变,不再建包集包了,避免了包袋的流转收集问题,同时对设备也是个保护。根据客户的工艺我们设备方也做了些改变,一些人工拉包的位置全部采用自动化的堆分,这里的设备也有很多重,模组带、水平分配机等。但这个位置广泛采用水平分配系统,目前的瓶颈在于薄件可能的夹件。这里还有个人工供件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交叉带是单件上线的。上线问题一直也是一个瓶颈之一。交叉带系统的供件来源货物形式由17年之前的包件变成了散件。原来人工拉包拆包的动作免去了,同时现在的趋势就是采用水平分配系统的形式给各个供件台供件了。这个是供件的问题。还有一个上件的问题,除了全自动的供件系统外,目前交叉带的每个区还是采用多个半自动供件的形式。当然更多的是成本问题。这几年电商行业流行的货到人,如果说18年已经做到了,那么19年或者未来的方向将是多层多列交叉带方向和货自动到机器人。采用机器人上件,就完全实现了从卸货端到末端装车全部的无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