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船东第一季度的货量,再来看一下货代这边。对于货代来说,这绝对是一个很不寻常的Q1。
文末是以2022年Q1的货量为基准的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前200名货代排名。绿色的YoY %(year over year) 是2022Q1 vs 2021Q1, 黄色的% 是2021Q1 vs 2020Q1, 浅蓝色的% 是2020Q1 vs 2019Q1。通过对比过去几年的Q1, 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我们先来看2020年第一季度跟2019年第一季度对比的情况。2020年Q1刚好疫情爆发,先是国内供应端受阻,后来是美国需求端不确定性增加,货量严重受损,整体市场货量跟2019年Q1同比跌去21%。不过,排名前10的头部货代的总货量同比下降15.5%,低于市场水平,说明他们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算是不幸中之大幸。头部货代的客户很多是大中型进口商,抗经济波动能力强。
到了2021年第一季度,情况简直是180度大转弯。2020年4月开始, 美国政府连续几轮派糖,刺激在家办公的消费者开始买买买,美线货量激升,到了5月份,货量已经收复失地,进入传统旺季后,消费更加旺盛。市场舱位开始紧张,运价上涨。2021年第一季度跟2020年同期相比, 总体市场货量增长60%,可是排名前10的头部货代增长超过80%,远超市场水平。为何如此呢?当时市场量价齐升,舱位一票难求,即期价格远高于合约价,加上很多大型直客的进口量猛增,但是从船东那里又拿不够约价的舱位。这时候,他们转向头部货代,寻求舱位的帮助。头部货代因为手里船东资源多,有能力接单一客户一周几百个柜子的大单。可以这么说, 市场舱位越紧张,约价和即期价的价差越大(不管是哪个比哪个高),头部货代的资源优势就越大,货量增长也高于市场平均水平。2020年后半年开始的旺季,一直持续到2021年,头部货代得益于大型直客强劲的舱位需求,成为市场的赢家。
当然,2020年夏季开始的旺季, 得益的不光是头部货代。中小型货代货量也上得很快。我算了一下,排名前100的货代在2021年第一季度,货量比2020年同期增加将近100%!一是很多进口商的货量增加很多,本来合作开的货代近水楼台先得月。当现有货代不能满足舱位需求时,客户开始到处找新的货代合作,市场一片繁荣,雨露均沾。
转眼来到2022年,情况又不一样了。市场经历了2021年大半年的的疯狂后,春节后市场后劲不足,货量开始放缓。3月开始各地爆发的疫情进一步影响出货,舱位不再是问题,市场卖价也首次回落到美西8000左右的水平。
我们来看货代的货量变化。总体市场来说,比去年Q1还增加了4%。有意思的现象来了。 单看排名前10的货代,同期货量却下跌了近10%! 我们再往后看,排名前20的货代总体货量少了差不多5%。一直到排名前100的货代货量加起来才跟去年同期持平。 明明市场总量有增加, 为何货代的货量反而少了?为什么越大的货代反而货量跌得越多呢?
这要从去年货代货量增长的来源找原因。前面提到,到市场舱位1TEU难求,即期价远高于约价时,直客的舱位需求缺口很大。他们通常转向货代寻求帮助。超大型直客的舱位缺口高达每周几百上千个FEU,谁能接下他们的单?头部货代。这些超大进口商不惜支付高价海运费以确保货架上有货卖,头部货代的货量因此猛增。
可是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市场情况有了新变化。首先,去年底开始,很多大型直客开始跟船东提前签订新约,在新的合约价生效后, 舱位有了保证,他们不用再去外面找货代合作了。再有,因为节后市场增长乏力,船东也放开了直客约的舱位,去年的约价今年4月底才到期,虽然跟即期价比还是很低, 船东为了保证满船,同时为了避免调低现行即期价对今年签约的影响,对去年约价的舱位也放开了。最后,今年开始船东的直客签约比例明显提高,一旦新约开始生效,船东就会提高舱保,直客不用去找货代订舱了。综合这些因素,虽然船东的船是满的, 可是货代的货却少了。原先找头部货代的大型直客重新回到船东的怀抱,跟去年的同期比,头部货代只要丢掉一个大型直客,货量下跌很明显,也很难靠其他小型客户填补大窟窿。
与之相对应的中小型货代,他们的客户也大都是中小型的。这类客户今年不是船东签约的座上宾。很多没有机会跟船东签约,就算拿到约价,也是很高,直客不一定会签。因此,船东的签约政策和舱位政策的变化对这部分客户影响不大,他们的合作主体还是原先的中小型货代。只要货代的服务和价钱保持住,客户还会继续跟他们走。除非客户本身的量少了,或者他们找了别家货代合作,但是这部分货量还在货代手里。
市场风云变幻,没有一招鲜吃遍天的打法。去年的市场环境成就了很多公司,头部货代们也赚得盆满钵满。当市场风向发生改变时,原先的优势也随风而逝。货代提供的价值如何能够经得起不同市场的考验?短暂的风光不能遮蔽隐藏的危机,货代最大的挑战是增加直客合作的长期性和粘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