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景气上行,销量高增速趋势明显。新能源汽车自2013年起大规模推广应用,并于2014年进入加速成长阶段,行业渗透率持续提升,2021年是新能源销售大年,12月国内月度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18.3%。随着新能源汽销量高速增长,对应动力电池的报废量和更换量也将快速放量,按照动力电池4至6年使用寿命测算,目前国内动力电池已经进入报废高峰期,市场规模快速释放中。
动力电池销量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装机量规模持续攀升。新能源汽车以动力电池为驱动,在新能源汽车行业景气度提升的趋势下,动力电池的装机量也将呈现高增速。从结构上来看,三元材料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为装机主流,近年来装机量持续高升,对比2015年已扩增超12倍。
测算2030年锂电池回收规模预测将达1089亿元,其中动力电池回收占比达84%。锂电池回收主要由动力电池回收、3C电池回收、储能电池回收构成,其中动力电池回收为主要看点,占据绝大部分市场空间。预计到2030年动力电池回收规模预测将达916亿元,占比高达84%。3C电池回收与储能电池回收规模将分别为155亿元、18亿元,占比14%、2%。
我们对未来十年三元材料电池回收市场空间进行测算:市场空间=动力电池装机量*报废比例*金属含量*金属价格。未来磷酸铁锂电池继续放量,占比逐年上升,并通过预测乘用车与商用车占比可以得到三元电池装机量情况。
行业规范条件明确规定最低回收率,加强对有效回收的保障。《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规范条件》规定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应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稀土等其他主要有价金属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7%。结合政策的指引及技术条件的约束,对金属回收率作出预测。
动力电池回收者以动力电池生产商、第三方回收网络为代表,其中关联汽车产业链有助于企业实现扩张。动力电池进入报废阶段后,将从消费者手中流入汽车生产商、4S店、报废汽车拆解商、电池租赁公司、换电公司等,再最终流入电池回收中心。《生产者责任延伸制》要求下,动力电池生产企业侧重于针对自己生产的型号建立回收渠道,拥有渠道优势的同时缺乏产品类型多样性;专业第三方回收企业需要建立回收渠道,但在回收产品的布局更为全面。未来伴随换电模式推广,报废动力电池将从消费者手中流入换电站,再流入电池回收方,回收流向将更为明确。我们认为在技术分化尚不明显的阶段,汽车公司(拥有维修渠道)、换电公司、汽车拆解公司将通过渠道掌控,若配套完善电池回收产线,将成为发展前期的主要玩家。
从目前国家审批的规范电池回收企业来看,主要分布在华南、东南地区,分布依赖于电池制造企业布局。国家认定的规范企业大多分布在华东地区,华东地区21家企业数量占比高达47%,而东北、西北、西南地区企业分布较少,原因在于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业务开展依赖于电池制造企业,地域相近可以减少渠道成本,因此在分布格局上,也与动力电池制造企业保持一致。
车企大规模铺设回收服务网点,占领回收渠道优势。截止20年5月,全国共有回收服务网点8741个,其中涉及整车企业112家,梯次利用企业6家,车企铺设回收网点8716个,梯次利用企业25个;至21年底,173家相关企业已在全国31个省市区设立回收服务网点10127个,车企以显著优势成为回收渠道重点一环。在依托现有售后服务机构进行回收的同时,也在积极与综合利用企业合作共建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