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零售怎么定生鲜进多少货?有人想出这样的办法。
他们要在第二天下午4点将新鲜的菜送到消费者提货点,还想支持消费者当晚12点才截单,就统一将截止晚上8点的数据推送给供应商,让供应商12点后送到仓库,他们则按照截止12点的实际数量收货。
至于晚上8点的数量怎么推出12点全天的,每个商家有自己的比例,晚8点估全天风险已经不大了,他们都能胜任,为了多卖,也会适当带点buffer,多的带回家也心甘情愿。
这个办法就是“延迟策略”,极端情况就不预测,只靠实单;中间过渡,还想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就用少部分预测,也好很多。而且将供应商的智慧运用起来,用合作代替自己单方面精挖预测。
预测本来就是为了对付不确定性,事情如果能设计成确定性,或者通过信息技术,或者通过上下游合作,就不用预测了。
又比如海外直购业务形态的出现,也是个很好的例子。
随着进口商品零售的发展,这些年愈发走向明显的两个方向。一个是大通货,品牌方主导。品牌方经过这些年的市场教育,大都建立了中国分公司,渠道和定价规范、质量稳、成本低、肯花钱建设物流体系、国内大贸时效已经很好。
另一个方向就是小众货,各种新奇特。种草不一定有效,但也可能被谁偶然间带红了就突然爆发一阵。销量很难预测,好在时效要求不高。
这类货品也可以减少或者避免对预测的要求,那就是不囤货在离消费者近的地方。海外直购的业务就是这个逻辑。两种:
1. 平台有了消费者订单之后,让品牌方从他的海外仓打包,送到平台的集货仓,平台负责后段的物流;
2. 平台让海外品牌方先少批量送货到他的备货仓,做寄售,平台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再补货。这种批量可能也就是单SKU 2件,5件,但是可以拼SKU用物流公司送,不用一个个包小包裹。
这种平台还要解决批量上品,同步库存,退货退款等问题,所以也需要比较重的系统建设,如果跟终端的品牌建立了数字对接就更有竞争力。比如Voyage One(VO)就是其中一家做这类业务的公司。这个公司既有系统能力又有物流能力,所以能自己做,也能跟电商平台公司合作海外业务。
另一个比较牛逼的例子是Farfetch。我们知道他们做奢侈品,不仅货量丰富,而且7天就能送到中国。说到他们,得提到很有趣的买手店模式。
欧洲有很多买手店,他们很多从爷爷奶奶一辈传下来,一个公司只有1家到4家不等的门店,却拥有着与其销售额不匹配的大牌供货额度。他们卖的LV、Chanel都是真的,而且还有一些限量版。怎么打开他们的线上中国市场?就需要有公司一方面跟他们对接,一方面运营面对中国的电商网站。
Farfetch牛逼就牛逼在,他们跟成百上千家买手店做了数据对接,而且建立了自营的质检服务。这两件事非常重,也就是认真死磕跟每家百年小店的数据对接,集中广泛使用的系统做接口,没系统的就劝说对方使用自己的网页。
事实上做了这些工作之后,也帮这帮买手店焕发了生机。他们只需接受Farfetch的系统对接,批量上传宝贝和详情,同步库存,就可以源源不断收到Farfetch批量集成好的订单,有DHL上门来提货,到Farfetch的仓里做质检和挂牌,质量有疑问及时退回,他们会照料完后续的所有事情,非常省事儿。
所以后来中国电商巨头门进入海外市场干非标品的时候,想学Farfetch都很难,这种多年如一日地死磕系统对接和质检建设的欧洲工匠精神,真的值得敬佩,壁垒很高。质检必要是因为奢品行业真的承担不起后段发现质量问题再去撕扯产生的资损。
中国侧能做好的就是接顺丰接海关系统,去提速配送和报关罢了。规模不起来的话,我们顺丰的价格还敌不过DHL。
说完这个故事,就是想说,要在零售业做JIT(零库存)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浮躁地玩概念,要踏实做好供应商侧的数据同步,建好质量检测服务这些前提工作。
当然Farfetch不只做奢品,符合不着急、量不大、运输费率占比不高特性的都可以按这个思路做。现在这个赛道上也不只有Farfetch了。
总结一下,零售业面对没法预测的进口长尾单品,靠什么实现库存健康?靠随时可以退仓,靠共享库存——跨地区跨客户端甚至跨电商公司共享一盘货。
这些都要打开思路,通过产品系统打通链路来完成。所以做零售供应链,不光是拼计划,很多时候拼的是模式创新。那也就是为什么电商公司要抢地盘的时候,都拼了命地铺产品技术人手。没有链路只有思路是干不了的,抢占先机,一边劝说供应商,一边赢取消费者,实现“两头轮流翘”,建立起良性激发,确实不容易。
这块新奇特的品,拼的是多样性和服务,所以快还没有那么重要。至于前一种大通货,卷到火拼1小时达的领域,城市仓网格仓的那些事情,回头专起一篇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