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电动物流车覆盖不了整个城市配送场景,氢能、增程式、混合动力等多种新能源车型将是未来和纯电搭配使用很好的补充。”5月18日,在由电车资源主办2019中国(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大会上,京东物流新能源汽车项目负责人刘飞表示。他认为,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出,在完全市场驱动的情况下,能够精准满足用户需求的车型一定会受到物流快递行业的青睐。
京东物流新能源汽车项目负责人刘飞
以下是刘飞演讲的主要内容:
作为无界物流的引领者和实践者,京东物流正在打破边界,构建开放、融合、协同发展的物流生态,朝着“短链、智慧、共生”,三个方向发展,京东物流希望通过一体化服务、网络化协同和绿色发展,为合作伙伴、行业以及全社会创造价值。2018年10月京东物流和上汽、北汽、东风、江淮、开瑞新能源、地上铁、驹马物流、星星充电等20家国内优秀的整车制造、充电运营和新能源车辆运营企业,成立新能源共生联盟,一起为新能源推广应用助力。
京东物流拥有全球唯一高效协同的六大物流网络,分别是中小件网、B2B网、冷链网、跨境网、大件网和众包网,基础设施覆盖全国。
目前京东在用的车型包括:4.2米轻卡、微面、大Van、冷藏车和牵引车纯电动车辆,以及部分氢燃料电池汽车和气电混动新能源车辆,合计数量接近5000台。
目前京东物流已经在全国四十多个城市,搭建了充电设施,充电网络基本可以覆盖各级分拨中心、亚洲一号、中转场和部分终端站点。
经过几年的探索应用,京东物流从单一的自建模式,发展到多种模式组合,尤其是分布式桩群建设,既能保障自己应用,又能惠及合作伙伴及行业,资源有效利用,逐步形成产业链。同时沉淀总结并形成了针对物流车建桩应用的技术标准。
目前,全国各城市都在积极推动物流车新能源化,京东物流通过批量的实践应用对于新能源物流车的适用场景越来越清晰,纯电车辆更适合城市内短途、中轻载,目前从技术上来看,在全天候、出勤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京东物流开始尝试应用其他新能源车辆,清晰划分场景,为各种类型的新能源车辆的推广应用不断探索、积累经验。
混合动力车辆:目前气电混合动力车辆已经在京东物流场景试用。燃气成本3.65~5元/m³,一台4.5吨轻卡百公里实际使用8~9m³,百公里能耗不超过50元;油车要75元左右,电车超过50元,所以能耗成本具有一定优势。同时,也能够一定程度上的弥补电车的续航短板。劣势是可供选择的产品类型少、车辆采购成本高、技术新稳定性待提升、加气不便利、气价各城市差距大。
混合动力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既属于新能源车型,又能够解决电动汽车续航、充电及重载问题,随着补贴的逐渐退出,在完全市场驱动的情况下,这种车型将会受到物流快递行业的青睐。
燃料电池汽车:京东上海分公司、广州分公司,从去年6月份开始已经在规模化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确实能够有效解决纯电车续航不足的短板。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车辆成熟度、整体质量还是不尽人意,还有就是加氢设施一直跟不上。
氢燃料电池汽车差不多默默发展了近20年,发动机的技术取得了很大进步,今年政府报告提到了氢能的发展,政策方面的优势已经吸引了很多的资源引入,相信产业发展已经开始进入导入期。近期清华和丰田汽车展开全方位的合作。从大方向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成熟发展将会非常迅速。而且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一定是长途、重载的支干线运输,广泛的应用于商用车领域。目前真正制约发展的是氢能制、储技术,及运输成本和政策的壁垒(立项难、审批难),所以氢的成本高,效率低。氢能源汽车的产业链比较长,是短板也是优势。制、储、运、加、燃料电池(材料、系统)、整车、运营商、用户。距离真正的市场化和大规模常态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目前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在国际上甚至国内都已经越来越成熟、完全商业化后成本势必下降。
通过两种车的应用,京东物流认为城市内的运营场景也要细分,不能一刀切全部纯电动。当前是技术示范运行期,作为大型物流企业,京东责无旁贷的站出来,承担企业相应的责任,协同推进产业技术的发展。京东物流也会从常规应用中总结新能源车辆的特点,逐步根据优劣势投入到更合适的应用场景,最终达到普遍适用性效果。
车辆选型中,京东物流关注车辆的品牌、购置成本、售后能力、装载能力,但最关注的还是车辆的能耗,理想的车辆最起码在夜间谷电充满的情况下能维持一天续航,相同容量下跑的更远。
现代车辆的管理一定要基于大数据的管理,尤其是新能源车辆不同于传统燃油车,可以通过经验完成线下的管理;但新能源车辆作为新型车辆,从运行、到充电、到车辆管理还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优化中,所以系统平台建设是重中之重。京东物流从17年就开始搭建系统平台,对车辆的可视化健康和运行报表数据的管理、车辆本身性能、状况的管理,和大数据的积累分析。
在充电环节的实际应用中,众多的社会资源,每个终端、每个场站、每个时间段的基础电费和服务费都不相同,还有车辆占位问题等等,如何提高效率、管控充电成本、提高设施利用率?对充电网络的可视化监控、充电数据分析和管理势在必行。
这是影响车辆整体效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虽然截止今年4月,全国充电终端基础设施数量达到了95.3万台,但实际充电桩缺口仍然巨大,充电桩中的僵尸桩、地下车库桩、慢充桩和私家桩、专用桩,以及占位、电压不匹配等等问题的存在,使得真正可供物流车使用的充电桩并不多。
解决办法:建议政府给予充电设施建设相关政策,鼓励企业自己建桩,同时给予用户相应的电价优惠;同时,桩企应该全面升级改造已有设备,确保公共服务的设施正常可用,建议政府和桩企出台针对占位车辆的管理措施,这样可有效避免司机跑冤枉路;此外,还需要建立充电桩统一平台,互联互通,将城市充电资源纳入,补贴发放可以把这块作为补贴奖惩;提高物流车的车桩比。加氢、加气设施布局要针对物流集散地或主要干道附近设置,减少空驶成本。
在车辆使用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充电问题:充电时间长,现在平均大于两小时,北方地区到了冬季,超过3小时,个别车辆甚至充不进电,恒温问题一直没有有效解决、充电倍率还是较低。可用电量少,SOC剩余20%~30%就开始限功,85%~90%就开始限制电流,实际带电量不少可用的不多,70%就算不错了。
解决办法:提升车辆技术,在解决恒温问题,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适当提高充电倍率、车桩适配标准,完善补能网络的搭建和覆盖。
首先就是续驶里程的问题,目前我们用的大多数车辆基本还是在160~180左右,无法满足;故障率比燃油车高10~20个百分点,当然不排除驾驶员操作问题,那也说明了这个车还是不够皮实耐用,而故障响应速度没有变化。4S体系建设没有做好。电车不能解决所有应用场景需求,
解决办法:加快燃料电池汽车及其它混动等新能源车型的技术发展和运用;售后健全、培训和车辆质量改善。
物流车是用来经营的,用户最关心的就是成本,补贴退坡后,一台新能源车辆甚至可以买2台同等级别的燃油车,京东物流认为,纯电动物流车最大的优势就是通行路权的优势。
解决办法:技术需要再提升,电价需要再优惠,不能违背车辆产品本身的技术能力,搞一刀切,应该油、电和其他新能源车辆搭配使用。
这些年动力电池比能量一直在不断的提高,从100瓦时增长到了300瓦时,技术一直在进步、突破。但是动力电池的瓶颈——安全性,目前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今年上半年无论乘用车还是物流车都发生了多起火灾事故,如果说车的性能、能耗等存在一些问题还可以勉强接受,但如果存在安全问题,是绝对不能接受的。目前从技术角度针对在单体电池的热失控的管理需要加强,同时,企业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监管。
建议政府部门加快完善并出台新能源整车、动力电池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标准、完善车辆的检测标准(现在车辆年检还是燃油车的标准);电车的保养基本都是润滑,建议从从行业角度规范,由传统保养转向侧重三电系统的检测。
原来城市物流配送采用的大面、中面、小面车型在更换为新能源车型后反而效率有所下降,同时,也没有很好的开放针对这部分场景的新能源的路权。政府推广新能源,建议政策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