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中88%存的是空气
怎么让空气能发挥价值
专访鲸仓科技CEO李林子
(视频制作LogTV,转载务必注明来源!)
以下为采访实录(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有所删减)
Q1:鲸仓作为国内智能仓储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提供商,一直走在智能仓储的道路上,鲸仓在仓储物流智能化升级道路上如何布局的?
非常荣幸有这么一个机会跟罗戈网的朋友们分享一下鲸仓的发展历程。我们背景还是比较特殊的,我们是从甲方、电商开始做起,在12年进入到这个行业,我们做了两三年之后,突然意识到一个非常核心的问题,就是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讲,他希望仓储这个板块是什么样子的?最后我们抓到了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做低价,一个叫做可靠。所以大家需要的东西其实很简单,就是希望成本低,就是低价。希望可靠性强一点,不用担心、不用操心,这是大家真正想要的东西。怎么样去实现这个事情呢?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命题,我们发现作为低价来讲,其实成本就是两项,房租和人工。这些属于社会要素成本,什么叫社会要素成本?就是大家去租房子、去雇人,成本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想降低成本的话,其实不能从房租本身去想问题,我们最后发现必须要通过机器人的技术,能够实现存储效率的提升以及人员效率的提升。对于可靠性而言,可靠一天是容易的,能不能可靠一辈子?可靠一个仓也是容易的,能不能可靠一万个仓?所以如果我们是依赖于能人来进行仓储管理的话,可复制性并不强,他可能今天行、明天不行,可能这个仓行、下一个仓不行。从可靠这个维度来讲,我们要更多的依赖于技术。所以最终得出来的一个结论非常简单,并不是说鲸仓想去成为一家机器人公司,而是我们发现如果想要改变物流仓储行业,如果想满足大家对于低价和可靠的强烈需求,谁能够做到这个事情?我认为只能是一家机器人公司能够做到这件事情。当我们把这件事情想明白之后,我们就决定成立鲸仓,针对低价和可靠,依赖机器人这样一条道路去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需要对技术路径进行判断,我们要看到我们的效益,我们要看到从哪些方面降低成本。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我们去参观亚马逊、京东的仓库,后来我跟客户聊,我说:“请问你觉得你这个仓库里存的最多的是什么东西?”客户回答说,“那有什么,都是货啊。”我说:“不对,如果从科学角度上来讲,你这个仓库里面存的最多的实际上是空气,因为从整个体积来讲,你现在这个仓库里88%存的是空气,只有12%存的是货。”所以付了那么多房租,最后换过来的只是一小部分货,更多的是空气。这里面我们发现了如何有效利用空间,如果能够把我们的仓库立体化、密集化,把仓库里的空气都利用起来,那么它就能带来5倍和6倍效率的提升,背后其实就是成本的下降。从这点来讲,我们确立了走这种密集、智能、立体的仓库这么一个发展方向。包括我们公司的名字为什么叫鲸仓,也是这么来的,因为鲸鱼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这个仓库要密集到什么程度?就是可以把最大的东西装进去,这就是我们选择的方向、路径和理念,过去这几年我们持之以恒的把这件事情一点一点落地过来,这就是我们发展的过程。
Q2:从行业上看,企业如果想布局好智能仓储,想进行仓储物流转型升级,需要具备什么样的关键要素?
我认为技术的创新,不是为了颠覆谁,而是对已有的生态、已有的链条里面,能不能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能不能够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链?整个物流行业是一个生态,这个生态里面有非常多的角色,最底层的角色是设施的提供商,我们所熟知的就是物流地产商,他是提供仓库的。再往上是物流服务商,提供整个仓库操作和运营服务的外包企业。再往上就是品牌商、零售商。关键是要看这三个角色综合性的诉求是什么?这样去看,会发现里面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如果我是一个仓库的拥有者,我是业主的话,我希望我的房租越高越好。如果我是一个三方的话,我希望我的利润越多越好,房租便宜一点,然后客户给的价格高一点。客户来讲的话,我希望我的服务商他给我的价格能够足够低,他的服务能够足够稳定,在我后端整个物流和供应链上能够配合好。这里面就充满了矛盾,但是在以前整个经济发展非常快速的时候,大家没有非常盯着这一块蛋糕看。但是当整个增长慢慢停滞之后,大家开始向后端去要效率,都在研究这里面是不是有些可以节省出来的空间,是不是有些可以分出来的蛋糕,但是不管怎么分都是存量竞争,就是你多了我就少了,这是存量竞争。我们在这样一个关口里面,大家会发现我们进去的价值是什么?就是我们可以提供一个增量的蛋糕,我们能把大家以前浪费的、没有想到的或者是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把它解决掉,最后形成的一个结果就是我们让物流地产商收到的租金能够更多一点,同时又能够降低三方合同服务商的这样一个成本,不仅如此,还要提高它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这样的话他就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技术上,我们在一些案例上都是可行的。但是回到问题本身,就是怎么去拥抱技术的变化?怎么去看待生态链的转型?我觉得这点其实大家真正应该要思考的问题,你是选择拥抱还是选择抗拒,还是选择随遇而安。我觉得这样一些不同的选择,最后会是很多企业最终在发展过程当中分道扬镳。我们会发现其实咱们去看看市场经济发展了这么多年,它的规律是什么?其实它的最基本的规律和原则就是强者恒强、大者恒大,为什么?是因为越是强者越去拥抱创新,越愿意把他的资源投资到未来,投资到变革当中去,这样的话他就能够不断的去发展。越是弱者,他越希望稳定,不要变,然后我要守住。所以一个防守和进攻的心态之间的一些变化,最后会导致很多企业发生了变化。我认为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发现环境变了,但是同时我们的生产手段也提高的,市场环境是在加剧整个供需的需求关系开始发生改变,但是我们生产力在提高,这时候你要不要去拥抱更新的、最先进的一个生产力?愿不愿意有一个非常放开的心态去做这个事情?然后去加入一个未来新的产业生态链里面去,这个是当今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还有另外一个趋势,就是专人做专事,专业化分工会越来越强,专人做专事,拥抱变化,拥抱新科技,这是一个企业转型非常重要的问题。
Q3:纵观整个智能仓储行业,您认为在智能仓储升级的路上,会经历什么样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升级的方向是什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来研究,最后得出了两点结论。第一点,从会两条方向来发展,一条方向就是密集,另一条方向就是自动。从密集来看,可以先看整个仓库形态发展的历史,最早的仓库很简单,一个房子,然后地上堆东西。但是在1917年的时候发明了内燃机的叉车,它的功能可以把一个托盘,一两吨重的托盘堆到7米、9米高的距离,所以这样就形成了高标立体库的产生,我们今天看到9米高的这种高标仓、高位货架、堆高叉车、托盘,我们今天看到所有这些东西就是当年由于这个技术变革带来的,所以我们就发现仓库从平面变到了立体。到了90年代,随着亚马逊电商的蓬勃发展,立体仓库又变成平面的了,为什么?是因为订单的数量变得非常多,我们操作颗粒度以前由搬托盘变成了一件一件的货,所以人和货之间要有一个非常高频率的接触,所以再把货堆的那么高,大家爬不上去,碰不到,效率就降低了。于是为了实现支撑电商和零售的业务,立体的仓库再次平面化。而鲸仓做的就是把这些平面的仓库再次立体起来了,我们通过我们的小蜘蛛机器人,钻到这个货架里面去,把一个一个箱子搬出来,通过机器人的技术、AIoT的技术,让小型机器人爬到很高很危险的地方,去跟货品进行不断的接触,把仓库立体起来的同时,又解决了它的灵活性问题。所以这样一个从平面到立体、从立体再回到平面、再到立体的这么一个过程,一方面是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另一方面也是业务需求发生的变革。另外一条线是自动,我们把整个仓储的自动化分为四个等级,L1到L4,我们是这么定义的,L1等级是货到人,就是现在大家看到的很多智能化仓库,就是货到人技术。L2等级是货到单,就是一个机械臂,能够把到过来的货把它分配到一个订单里面去。L3等级是货到包裹,当机械臂分拣完之后,包装包裹的过程也全部都由机器来替代了。L4等级是货到车,这些包裹能够上到一个指定的车上去,整个这样一个装卸和搬运过程能够全部替代,我认为这是整个自动化的发展过程。其实技术上已经实现这四个等级,但是在实际推行过程当中,还牵涉到很多非技术的问题。比如信息化的问题,整个数据能不能统一共享;标准化的问题,我们的容器能不能够统一,能不能够循环,能不能够共享。所以再这个往后来讲,还有很多一些,比如操作的流程等等这样一些行业标准问题,随着这些标准问题慢慢解决,最后整个自动化,从L1到L4指日可待了。还有另外一个非常大的趋势,就是共享化的趋势。其实今天在中国已经非常明显了,今天在整个物流行业,已经没有物流公司说只有去买车才能去拉货,所有的车都已经变成一个资产化了,我们看到像驹马这样的公司,然后像满帮这样的公司,其实最后都成一个资产管理和数据经营的平台。那么为什么大家还要一个个的去买货架,买叉车,才能够来做仓库呢?我认为仓储行业也会紧随着物流行业实现整个的共享化,这个背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套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的诞生,对于密集和自动化,会形成一个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最终形成整个的链条,最终变成一个什么东西呢?会变成一个非常庞大的仓储的基础设施,而且是新一代的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我认为对于中国在世界上的生产、制造以及贸易的地位,会非常非常重要。我相信未来二三十年、甚至于三五十年,在整个仓储物流和供应链这个行业里,会是一个黄金年代。在这个黄金年代,我们会打造出一套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包括生产、制造、物流的基础设施,这样一个基础设施,大家想象以前的丝绸之路,这样一个泱泱大国的地位,会有非常好的一个巩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