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为什么选择自营物流?
目前品牌方无法构建数字化敏捷的产销供应链体系(如果现在有,都是吹牛逼的,因为生产技术约束,以后就不知道了),导致品牌方精力被迫集中在零售领域,物流在供应链体系内的价值被弱化,所以水平一般般就好了,要求也不是很高。
物流对线下零售贡献有限,整体费用率偏低(2.5%~5.5%),进一步导致决策层对物流的关注度、投入的精力有限。决策层更希望物流这种服务部门聚焦企业内部流程,以业务需求为绝对导向,物流作为一个缓冲池,增加对异常突发性问题的处理能力。
另外经常能听到一些物流管理人员吐槽最近又成XX背锅侠了,其实这很正常的,因为企业经营出现异常,会需要有宣泄口,说几句开销大(相对职能后台部门)/又没啥产出的物流,再正常不过了,企业生态也需要平衡,所有做物流的人一定要有这种觉悟,当然老板也不是傻子,只要物流不是真瘫痪了,一般也不会对物流动真格,因为老板心里清楚,业绩好不好跟物流关系不是很大。
同时物流费用率偏低,仓储作为资产重地,一些老板更喜欢自营,便于风险管控。
欢迎补充……毕竟我没当过老板,不知道老板的真实想法…..
第三方外包物流为什么很难做好?
因为品牌方物流聚焦内部流程,上下游环节很难标准化、规范化(意义也不大,理解不了从头往下再看一遍),而第三方是通过标准化、规范化,以便制定准确的计划,满足业务的同时去控制成本的,这种冲突短时间是很难磨合的,需要长期的运营去调整(现实呢,物流去规范上下游业务,极少有成功过的案例,更不要提第三方了)。
因为品牌方上下游环节很难标准化、规范化,但是物流系统提取的数据又是标准化/规范化的,导致第三方对于品牌方的业务理解过于表面化,特别是上下游的个性化业务需求基本上是空白的。品牌方物流往往都以零售业务为绝对导向的……
品牌方管物流的,走出仓库大门的都少得可怜,天天疲于应付人效/仓容,能把运输管好的都没多少,导致品牌方决策物流作为外包的时候,物流负责人讲不清零售业务对物流的真正需求,最终外包不看业务需求,只看降低了多少人力成本/多少租金,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方项目组对于鞋服零售业务多停留在物流业务层面,很难接触到品牌方 商企/零售/渠道等零售业务核心人员,对于品牌方的业务合作停留在订单履约层面,导致项目成果仅仅停留在出入库及时率/订单满足率等基础KPI+可怜的物流费用率层面,难以联动做出亮点,最终项目导向出现问题,一味往提升基础的KPI+压缩可怜的物流费用率方向了。
以上几点原因,大概就是国内很难出现一个标杆性的外包成功案例。我还是比较看好顺丰/京东的,一个有成熟优质的仓配网络运输资源,一个有做商家平台的思维,如果品牌方商企很给力、信息系统很牛逼,选择顺丰是不错的,反之我个人感觉可以全面去拥抱京东,彼此都OPEN点,在分仓跟库存管理策略上有大的想象空间。
鞋服行业的组织跟互联网企业有什么不一样?
这是一个年龄面临严重老化的行业,员工都是中老年人居多、而且是中老年妇女占比越来越高(各大商超营业员、公司职员、物流员工……10年前仓储员工都有很多没结婚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嘛…..)
这是一个没啥科技含量、产品附加值低、产值很低的行业,对应的薪资也一样,很多上市公司的财报净利润都在7%以下吧,剔除水分的话估计跟五年定期存款一样。
为什么讲这个,组织老龄化,而且是中老年妇女化,薪资较低,造成了这个行业的企业普遍都是靠老板个人能力存活着。为什么?组织老化了,中老年妇女化了,普遍都不愿意发声,或者被固化习以为常了,每次开会执行老板的精神就好了……都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当一个公司80%都妇女的时候,自行想象吧。
所以常说这是一个夕阳行业,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个行业性质本身决定的,只是最近5年这种情况越发严重,比较感慨而已,而且短期没有解决方法,无能为力…….
人到中年,还在从事这个行业,所以还是希望现状有所改变,当然有这种想法,也许是保持了一颗相对年轻的心,也许再过几年也习惯了……也许只能等待人工智能普及的那天,这个行业才能有所改变。
作者:洪佳君,鞋服物流多年从业经验
未完,请看第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