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投充电桩能不能挣到钱?充电桩是个多大的产业呢?我们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更完整一些。
首先必须肯定的是,新能源车确实越来越多了,有销量和保有量数据为证。
新能源车多了,充电需求自然是增加的,几个充电桩的价格个人也能负担得起,但仅凭这点就回答投充电桩能或者不能挣到钱,非红可不敢这么轻率,毕竟这个是很大的产业。
充电桩是个多大的产业呢?我们从整个产业链来看更完整一些。
上游是充电桩的生产制造行业,包括充电枪、充电显示器、滤波装置、交流/直流接触器、直流熔断、断路器等,显然不是个人能玩的领域,虽然技术门槛并不太高,但产品很难做出明显差异化的生产制造商们已经厮杀得热火朝天了。
充电桩产业的中游是运营商,负责充电桩和充电站的搭建和运营。看里面的玩家也不是个人——南方电网、特斯拉、比亚迪、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内充电设施运营从早期的运营商主导模式,已拓展为运营商主要模式、车企主导模式、车桩合作模式、众筹模式、电动汽车分时租赁模式、公交车公司充电桩EPC模式、地产公司充电桩EPC模式等并存的运营模式。
充电桩产业的下游是平台解决方案商,主要是统筹上下游及客户需求,合理布局提供整体的运营方案,包括提供充电桩位置服务、预约支付功能,或者提供充电桩运营管理平台的解决方案,例如通过大数据平台支撑中游运营商由单一充电服务向提供增值服务拓展,实现电动汽车销售、电动汽车运维、用户出行服务等服务功能。
看起来下游也是挺复杂的,难道就没有个人可以参与的机会了吗?先别着急下结论,既然想躬身其中,还是应该更充分地了解一下充电桩吧?至少知道发展方向对不对。先看这个产业发展的环境背景——作为石油消费大国,我们原油非常依赖进口,能源形势并不安全,特别是在近年中东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
在这种形势下,我国急需寻找原油的替代能源。汽车业属于原油最大消费行业之一,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解决我国原油短缺的重要途径,国家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充电桩行业发展。
在政策和市场双重作用下,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高歌猛进,2018年,我国电动汽车充电桩保有量达到77.7万台,截至2019年7月,保有量已达到105.1万台。另外,电动汽车充电桩安装量也呈现逐年攀升的局面。
过百万台充电桩数量增长的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发展阶段,目前处于第三阶段。
细分来看电动汽车充电桩产品,目前我国私人类电动汽车充电桩保有量已超过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这一百来万台存量充电桩的私人类和公共类数量总体比例约为6:4。
从全国范围看充电桩的覆盖市场,目前共有32个省市建有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公共类充电桩建设明显集中在华东地区以及北京市、广东省(私人类的暂无统计数据)。
按省份来分析,截至2019年7月,江苏省以53315台公共类充电桩的保有量排在我国各省市公共类充电基础设施总量的一位,占全国整体的11.93%,首次超过了北京市(第二名)的53018台;第三名为广东省,拥有51718台公共类充电桩;而上海市的公共类充电桩保有量也超过5万台。
这么多充电桩是由谁投的呢?会不会也符合二八原则,即80%的充电桩由前20%的运营商投的呢?数据显示,行业集中度的确很高。
截至2019年7月,特来电以13.48万台公共类充电桩的保有量排在我国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的一位,占全国数量的30.2%;排在第二的是星星充电,超过了国家电网,达到9.05万台,占比为20.2%。然而,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前五大及前八大运营商的行业集中度在持续下降。
为什么前5大的运营商行业集中度从92.6%降到80.4%了呢?因为行业还在成长,新增需求非常大,规模化充电基础设施运营商(拥有充电桩保有量≥1000台的运营商)数量从9家持续增加到21家了,后来者的充电桩保有量上来了,所以把存量甚至更新淘汰的部分稀释掉了。
新一年的规划安装量480万台,分布到全国也是有目标的。
其次,增量市场并不只是现有玩家在争夺,还来了不少跨界打劫者,去年就有地产企业、出行平台、石油公司等跨界巨头逐步踏入充电基础设施行业。
非红也在跨界参与一个充电桩建设运营项目,不过我们这种运营规模达不到1000台,认真评估项目的话,小而美的确实还是能挣到钱,如果你当地有几百台的物流车、电动工程车、网约车等新能源车的集中充电需求,可以留言给我进一步洽谈合作机会。
从技术路线来看,我国充电技术由早期的传导充电技术,拓展到现在的传导充电技术加电池更换技术和无线充电技术,具体包括小功率直流充电、大功率充电、V2X等多元化充电技术,未来充电技术正朝着“便捷、高效、安全、智能”的方向发展。
聊了这么多,基本把充电桩这个产业摸了个遍,回到开头这个问题:个人投充电桩能不能挣到钱?相信你也有了自己的答案,这不是靠非红一句话就能定下来的,想挣就得躬身其中,要挣到还须针对具体项目具体分析、获取详尽信息、做准判断,然后加油干!
毕竟钱(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