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有物流的支持,而物流信息化建设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随着便利企业规模化发展,物流活动产生的信息流越来越复杂,因而需要认识到企业发展过程中物流信息化升级的必要性。物流现场的作业方式,与信息化程度密切相关,不同的作业方式对物流系统的要求不一样,文中针对便利物流目前普遍使用的手工作业和半自动化作业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分析其特点,借由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作业的升级,引申出便利物流信息化升级的客观条件。
物流信息化对便利企业来说,一般是为了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保障门店配货服务的质量。从物流本身的角度来说,及时、准确的配送服务是最重要的目标,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考虑内部的流程设计、人员调配、硬件配置,期望以最小的成本达到需要的目标。便利企业从第一家门店开始,物流成本便开始产生,区别在于物流成本来自于外包物流给定的费率还是来自于自建物流部门的成本开支。一般来说,门店规模很小的时候,自建物流会承担比较重的运营成本(如场地、人员、运营支出等有计划性的固定成本,与物流业务规模不成直接的线性关系),但是从信息的角度来说,此时业务量小,产生的信息流也不大,物流的过程由人来控制也能取得效果,甚至可以说,人能控制信息的情况下,其表现出来的效率甚至还比用一套信息系统要高。
当门店的规模不断增长,业务量增长带来的是巨量的信息以及随之而来对信息处理的要求,这时候仅仅依靠人力来处理信息已经是一件非常费力的事情,此时便对具备信息处理能力的管理系统产生需求,这也是为什么信息系统被企业公认为一个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的原因。然而对于物流管理来说,信息处理不仅仅只是记录、查询的简单动作,而是建立在任务计划和作业环节的一系列流程上的管理内容。
这时候便有了一个经典问题的讨论:ERP和WMS在物流管理上的区别?
从系统功能和管理对象来看,ERP对物流的管理内容比较简单,侧重于进销存的数据记录,对物流发生过程不作管控,因而也很难实现业务追溯;相对来说,WMS则是专门针对物流管理的一套系统,针对物流发生的每个过程和动作进行精确的控制,包括对人员操作的智能化控制,做到每个环节动作可控,每个结果可追溯。一般来说,当业务量较小时,物流内部作业环节分工不明显,对过程管理和精细化管理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信息管理侧重于结果的记录和数据的准确,而ERP便有专业的进销存管理方式,因而能够胜任物流信息管理的要求;当业务量足够大时,物流业务变得量大而且多样化,便产生了不同的岗位分工,需要有精细化的库存管理方式支持,进而衍生出对一些硬件设备的集成需要,在这种情况下,ERP物流管理仅仅作为系统中的某一固定模块,难以适应业务多样性而带来的过程管理、精细化管理、硬件集成、功能二次开发的需求,这时候便需要专业的WMS系统来支持物流管理。
尽管成本是便利企业在物流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基础要素,但是业务量增长带来的复杂信息处理需要迫使企业不得不投入信息系统的建设,并且现实的问题是,便利店规模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对于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也是从简单到复杂。而更加实际的问题是,物流信息化建设是一项耗费人力物力的项目,不仅仅只是软件的建设,还有与之配套的硬件设施、人员、业务流程等配套的内容投入,绝非一朝一夕能够落地实施,故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决策必须具备前瞻性,使得现阶段投入能够满足未来一定时期内的业务需求。
在物流配送中心,手工作业和半自动化作业应用的内容和适应性都不一样。
从应用的内容上来看,手工作业比较简单,有人员和单据即可,对信息系统的要求比较低,只要能满足数据查询、筛选即可。在实际作业过程中,员工手持纸质单据,按照其中单据的数据行逐条完成任务即可,记录或者标记作业数据结果,最后将其录入系统,形成任务的产生和反馈循环。受限于单据的表现形式,手工作业难以实现实时性的作业数据处理,通常作业发生差错无法得到校验,难以实现错误追溯,因而准确率较难保证。通常来说,手工作业的方式在应对量少的业务时比较方便,人员调配灵活,尤其是在作业场地狭小的场景下,对于作业人员找货能力的要求低,只依凭单据上的货位提示便已足够。
图1 手工作业拣货场景
半自动化作业则是降低了对人员的要求,但是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复杂程度,需要系统集成硬件设备,以指令的方式来处理作业单据,不同于人拿着单据的方式,依靠设备辅助人员作业,会对作业效率起到明显的提升效果。如目前便利物流常用的电子标签拣货方式,针对拆零拣货这一复杂的作业内容,采用电子标签亮灯提示拣货的方法,使员工根据亮灯的提示找到正确的货位,再按照显示数量的提示来拿取正确的数量,实现无纸化作业,员工不必再从密集的单据中仔细挑选明细行,按自己对货位的认识寻找商品,最后再将结果做记录或标记。显然,半自动化作业相对比较明显的一个优势便是:无纸化作业带来的效率和准确率的提升。尤其是当业务量大的时候,设备给员工推送指令,使员工按照提示作业,节省大量的找单据时间,并且,单条明细任务的展示显然比多条明细行的展示,对员工作业准确度和效率的表现要好得多。但是半自动化作业由于其作业环节固化明显,各个岗位的作业方式不同,员工对不用作业方式的熟悉程度不一致,因而导致人员不易岗位调动,通常会采用岗位定员的方式,使员工能够专注于某一种作业习惯,快速提高岗位的熟练程度,提高效率。
图2 电子标签拣货场景
综合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手工作业和半自动化作业是两种完全不同形式的作业方式,不仅仅是对信息化要求的程度不一样,其表现出来的效果也完全不同,有如下对比:
相对应用效果来看(暂且不考虑业务量的影响),半自动化作业明显优于手工作业,但是半自动化作业一方面需要有复杂的WMS系统支持,另一方面对设备集成的要求多,需要用到多种设备辅助人员作业,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软硬件投入。另外,从业务量来考量,尽管半自动化作业能具备相对更高的效率,但是如果实际将相应的软硬件投入使用时,业务量未能达到足够的水平,则会造成成本偏高、业务流程过于复杂的负面影响。因此,在考虑是否应用半自动化作业的时候,应先对自身的业务量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判断应采用何种有效的作业方式。
一般来说,物流配送中心会存在多个岗位角色,如:单据员、收货员、上架员、拣货员、补货员、平移员、集货员、复核员、装车员、退货员、盘点员等。从理论上来说,当某个角色日常负责的业务量超出单个作业员的工作能力时,其应该划分出一个独立的岗位。
从进出平衡的角度来说,配送中心日均进出货量理论上应该是保持均衡的状态,那么很明显,收货、上架、拣货、补货、平移、集货、复核、装车等核心角色,日均所负责的业务量对于每个角色来说理论上应该是相等的,但是这些角色的工作内容以及操作复杂程度不同,使得各个角色作业员的工作效率不同,在相同的业务量下,各个岗位所需要的人员数量也不相同。
随着配送中心业务量不断增加,每个岗位角色日常负责的业务量也都随之增加,逐渐地,当整体业务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所有的角色都将被划出独立的岗位,每个岗位至少需要有1个作业员专门负责,此时便产生了全岗位分工的需要。虽然在理论上每个作业环节所承载的业务量数据是几乎平稳一致,但是实际上每个环节的操作步骤不一样,导致各个环节的复杂程度不同,因而会出现某些环节相对迅速,而某些环节则成为流通的瓶颈,需要依靠不断增加人员数量的方式来弥补某些环节作业效率的不足,尽量平衡各个环节的作业速度。
基于对物流作业分工以及对作业环节效率不平衡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当业务量大到每个岗位都需要超过1个人才能完成任务时,如果单独针对各个环节推出一种相对效率更高的作业方式,使得在相同业务量下,岗位能够减少对人员的需求,如果每个岗位都能够提高效率,那么配送中心能够减少员工的数量,或者说,在保持人员数量不变的情况下,配送中心具备更强的业务处理能力。
按照一般便利店业务发展状况来看,其门店规模在发展到40家左右的时候便已经具备岗位分工的条件,倘若不考虑相应的软硬件固定投入所带来的一次性成本的增加,则可以认为,当该便利企业门店数量达到40家左右时,其可以开始考虑对物流进行升级,当门店数量达到80家,半自动化物流落地投入使用,已有的人员数量可以支持其业务量扩展一倍,基本能够应对日常的高峰期作业要求,后续随着业务的继续扩展而增加相应的作业人数。
本文主要对便利物流从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作业的不同阶段进行了解读,论述信息化发展与业务发展的关系,对两者的实际应用特点进行了描述,并结合假定的案例分析了便利物流从手工作业到半自动化作业升级的内在原因以及物流升级的节点。
半自动化作业方式对手工作业的效率优势显而易见,但是在分析过程中却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的特点注定了便利企业不能简单固定和长期地使用其中一种方式,而是应该随着自身业务发展的变化,在有着合理战略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财务情况以及对各项人员、软硬件等成本的准确核算,合理制定物流升级的时间计划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