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物流评估与改进模型中,主要输出物流效率、物流成本以及运营风险方面的内容。同时,通过对物流运作进行场景化与数字化,并结合静态的生产力分析和动态的仿真模拟,对其结果从系统均衡与作业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或局部的改进,以便提升企业物流的运作能力。在本文中,主要对整个方法模型进行概要说明。
静态分析是我们在物流系统分析时,通过平均数、峰值、谷值等数据得出数据指标进行数据观测和结论判断的较为模糊的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基线的构建和直观快速的判断。
1-基本量采集
基本的数量采集与统计,包括每天或每天内的作业时间,在出入库、配送、运输的作业过程中所发生的作业量、调用的作业人员数量、设施面积,物料类别,生产类别等基本信息。
2-静态生产力统计
每个作业环节下的单位资源作业量。如每小时人员/设备入库量、每小时人员/设备均分拣量,单位时间处理订单量等等,用于评估资源产出效率的模糊分析方法。
3-样本统计与均衡性分析
对每个作业环节在以天为单位或者以时为单位的作业量、作业频次、样本集中度等特征的统计分析。用于进行样本的筛选、作业均衡性的分析。
通过实体的三维坐标系、GIS的地理坐标系构建物流的虚拟场景,再通过对企业物流活动的基本逻辑与作业能力进行编译,以及系统给的评价标准,为企业物流活动的模拟作准备。
1-实体构建
通过获取制造企业工厂建筑物的三维坐标场景、供应商与客户的位置分布,构建整个企业制造供应链网络中的实体场景。
2-作业模块构建
制造企业供应链物流系统中,有采购(入厂)物流模块、生产物流模块、销售物流模块,每个模块中有其历史作业量数据、当前作业资源数据,如人员、设施面积、设备等,对其进行采集和标准化。
3-成本模块构建
对资源成本数据、运输成本数据、运营成本数据等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的主要成本的单位发生额进行采集。
4-预测输入
对未来物流场景中会发生变化的数值进行统计分析并标准化。如未来产值的增长率,以及不同产品的增长率,未来设施面积可能发生的变化,资源可能发生的变化,作业逻辑可能发生的变化。对这些预测和变化进行必要的逻辑构建和量化。
对整个企业供应链物流活动进行系统模拟,第一,构建企业供应链物流活动中的详细逻辑,如入厂物流、原料仓储、生产配送、成品仓储、销售物流几个主要环节;第二,基础数据输入,业务数据、资源数据等;第三,决策输出,对模型中预先设定的需要输出的变量进行数值输出。
1-入厂物流模块
对供应商供货、承运商运输、中间仓库作业、线边仓库作业等活动进行模拟运算,输出最佳成本与效率下的运输批量与批次、物料作业模式与缓存分布、配送路径等系统预设的需要决策的解决方案。
2-原料仓储模块
对原料仓储中入库、存储、出库活动进行模拟运算,输出卸货、理货、上架、存储、分拣、备货等各环节中的资源利用率、资源瓶颈风险、期望库容等系统预设需要输出的资源信息,以及最佳作业批量与批次的信息,并记录下所有资源活动模拟的过程日志。
3-生产配送模块
对原料仓储按生产需求备货完成后,将货物配送至产线工位以及成品生产下线搬运至成品仓库的过程的模拟运算,输出配送人员、AGV等配送资源的利用率与瓶颈风险,通道、货梯等设施的利用率与瓶颈风险等,并记录下所有资源活动模拟的过程日志。
4-成品仓储模块
对成品上架、存储、分拣、出库、装车等仓储活动的过程进行模拟运算,输出仓储作业中人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期望库容以及瓶颈风险,以及作业的最佳批量与批次信息,并记录下所有资源活动模拟的过程日志。
5-销售物流模块
对产品从成品仓出库后运输直到客户交付过程的模拟运算,输出仓储、运输、仓库建设的总成本最优下的库存策略、订单策略、运输策略等系统预设需要决策的解决方案。
企业制造供应链物流系统在模拟过程中,根据成本、效率以及风险维度进行自我评估并调整到最佳状态的过程,最终输出最佳决策方案以及记录下其他的可行方案。
1-效率评价
效率是指制造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在满足生产交付与客户订单交付要求下的资源利用效率,包括各环节的人员利用率、设备利用率、设施利用率以及单位资源作业量的效率指标,以及在作业资源计划下的资源活动时间概率分布。效率指标用于在系统模拟过程中判断资源利用率是否还有继续优化的空间。
2-成本评价
成本是指在满足生产交付与客户订单交付要求下所投入的物流总成本,包括采购端和销售端的运输成本、配送成本,原料端和成品端的仓储作业成本,其中包含了人工成本、设备成本、设施成本、其他运营成本等。成本指标用于在系统模拟过程中评估系统是否达到最优状态。
3-风险评价
风险是指:第一,无法完成生产交付与客户订单交付的风险;第二,各环节中可能出现的由资源缺失所带来的资源瓶颈风险。在系统预测模拟过程中,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进行预警。
制造供应链物流系统在场景中,满足生产交付与客户订单交付率下的资源配置与策略模式的可行解中,通过系统自主或者人工干预对资源配置或者作业策略进行优化改进。
1-均衡性调节
通过对生产均衡系数进行调节,在系统的流动性方面对制造供应链系统的供应批量与批次进行优化,提高生产与物流系统的精益化效果,但同时规避过度提高均衡性后带来的局部资源投入的增加而产生的总成本增加。
2-服务率改进
在系统的各个物流节点作业上,如在原料仓储和成品仓储中的出入库的各个环节中,是以排队模型作业基础方法进行模拟评估。其中由各类不同的资源构成了作业的服务系统,在这些服务系统产生了作业的服务能力(服务率),如装卸、分拣的效率等。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服务率效果的反馈,对其进行改进,如数量的增减、自动化或者智能化设备的导入进而提高物流系统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