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京东物流2025实验室发布了《“新基建”引领创新突破系列研究报告》,该报告是基于此次新冠疫情的一次“供应链科技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应用及趋势”的研判,也是自Lomir智能开放平台自成立以来发布的首次前瞻性调研报告。在报告中,被疫情“激活”的技术应用场景集中表现为远程化、透明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无接触、无人化,简称“4化2无”。
这些场景不仅在此次疫情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防控效果,其经验和技术也可以应用到其他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防控中,对于澳大利亚森林火灾,巴基斯坦蝗虫灾害,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安全生产和交通事故等等。
此次活动中,京东物流2025实验室负责人者文明和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物联区块链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王国文围绕这份报告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王国文为中国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感到庆幸,并指出强大的供应链应该具备三种能力:弹性、韧性、柔性。
“疫情期间口罩供应紧张,于是,全国的制造企业迅速把生产线转移到了口罩机和呼吸机,仅深圳就有1500多家企业。短短2个月,国内口罩的日均产能从2000万增长到2亿,暴增10倍。这说明这些企业的改造具备很强的柔性,可以根据爆发性的需求建立生产的能力,适应在突发的大规模的公共事件上的应急需求。”
而在物流领域,中国的供应链同样显示出了强大的柔性。在疫情期间,京东物流有能力保证最后50米、10米的配送场景,甚至在武汉,以供应链科技为依托,京东物流还完成了配送地图采集和机器人测试工作,全国范围内无人机、无人仓保持常态运营,大大降低病毒传播可能性。京东物流还承建了湖北当地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管理平台,运用供应链科技直接参与到政府部门疫情防控工作中。
者文明以远程化为例,解读了供应链科技的助力。“远程化的实现需要以5G为前提,在5G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实现远程诊断、远程治疗,有些四五线城市及乡镇不具备核酸检测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远程监测来实现;在发生地震或者洪涝灾害时,灾区的交通情况实时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远程诱导,把救援物资顺利送达灾区。”
事实上,很多医疗专家对新技术的积极意义十分认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团队参与研发的新型智能化咽拭子采样机器人系统也已经取得阶段性进展,机器人以远程人机协作的方式,可以轻柔、快速地完成咽部组织采样任务,不仅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层防护,也将检测准确率提升至95%;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曾多次发表“无症状感染者的防控很难,但现在我们有一种非常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大数据的信息化手段”“云计算与大数据将成为医疗改革利器”等观点。
疫情之下,国家大力推动“新基建”的战略部署和贯彻落实,也进一步驱动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创新技术在新冠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方面的应用。《“新基建”引领创新突破系列研究报告》回顾了新技术为抗击疫情带来的积极作用,同时疫情让新技术去伪存真,挤出了伪需求和伪创新、促进新技术良性发展。同时,该报告以直观的图谱呈现了应急需求驱动下的技术体系,聚焦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GIS、机器人、5G、区块链、柔性生产的上百种应用场景,并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策略分为监测预警、预防准备、处置救援、恢复重建四个阶段,分门别类的标识出各种技术的应用场景并以“五颗星”标识了每种技术的应用密集度。
这份报告以京东物流为例,详细列举了过去3个月中,供应链科技在5G、人工智能、机器人视觉、GIS、智能规划等层面的诸多探索和创新。这些创新不仅有效的保护了一线医护人员,惠及了物流人员和消费者。同时,对于政府在应对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决策,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尽管此次疫情很多供应链技术应用其中,然而,还有成百上千种的应用场景等待拓展和尚未成熟,对于这一点,王国文指出,“技术的成熟涉及到供应链的总成本问题。疫情期间,生命安全是第一位的,国家可以不计成本的进行技术投入,然而疫情之后,技术应用的成本只有大幅度降低时,才有可能大规模应用。”
同时,技术的进步是可预期的。王国文表示:“我相信,未来技术进步的速度并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几何级的,而是倍数级的增长,甚至有可能是一次1000倍的增长速度。”
随着“新基建”的逐步实施,智能供应链将加速推进落地,真正实现“平时服务,灾时应急”,全面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的同时,有效满足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