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著名海事咨询公司Sea-Intelligence发布了11月份《全球班轮准班率报告》。报告显示,由于承运人在大多数贸易航线上遭遇空前的货运量和港口拥堵,集装箱班轮公司的准班率从未像11月那样糟糕,全球34条贸易航线的平均准班率下降至50.1%。
这是Sea-Intelligence自2011年开始发布准班率报告以来的最差数据。与去年同月相比,下降了整整29.8%。
11月,三大联盟(Ocean,2M和THE)的准班率都严重下滑,海洋联盟的准班率相对较高。
11月,全球主干航线综合准班率指数为34.99%,这是自2019年有统计以来的最低值。缺箱严重、码头拥堵、新冠肺炎疫情反弹是造成准班率指数创历史新低的主因。值得警觉的是,环比降幅在连续3个月收窄后再一次放宽,8月份环比降幅为16.6个百分点,9月份为 10.29个百分点,10月份为3.11个百分点,11月份为4.4个百分点。准班率指数的谷底在哪里?12月份能否迎来触底反弹?相信这样的问题是不少航运和外贸企业关注的焦点。
自11月起,新增跨大西洋分航线准班率指数,该航线特指美东—欧洲航线。跨大西洋航线在空运市场被誉为“黄金航线”,在海运市场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指数的发布将有效反映往返欧美大陆的船舶准班情况。
主干航线准班率
欧洲—美东和亚洲—南美航线分享了收发货和到离港准班率的前两位。欧洲—美东航线能获此殊荣主要归功于欧美港口的现代化水平以及较低的航班密度。以第48周为例,跨大西洋航线中的11个样本港口合计挂靠67次,单港平均挂靠6.1次;其他两大班轮联盟航线——跨太平洋和亚欧航线的单港平均挂靠分别达到8.55次和6.91次。
亚洲至欧地两条航线在收发货准班率排名中分列第三和第四位,但是在到离港准班率排名中相对靠后,尤其是地中海航线收发货准班率比到离港准班率高出十多个百分点。
亚洲—澳新航线准班率情况不甚理想,发货准班率和到离港准班率两项指标分列倒数第三位和倒数第二位。澳大利亚多个码头的罢工行动不断升级造成船舶无法及时装卸,而台风袭扰进一步雪上加霜。
根据Sea-Intelligence的分析,从船公司个体来看:
准班率排名前五的是:汉堡排名第一,准班率为61.5%。第二至第五依次是:马士基航运(56.2%)、达飞海运(53.7%)、万海航运(51.9%)和地中海航运(50.9%)。
最后五名是:现代商船(HMM),准班率只有32.2%,大约是汉堡的一半。后面依次是阳明(35.6%)、ONE(38.1%)、太平船务(39.7%)和长荣海运(45.1%)。
业内人士指出, “准班率的下降恰逢承运人在主要航线上引入运力,这超出了我们之前的认知。随着港口拥堵的广泛报道,以及承运人并未放慢运力(特别是在主要贸易领域) 至少在农历新年之前,托运人直到2021年第二季度才会看到准班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