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部门副总:端午节前,天猫和京东都缺货,具体的问题需要研究,比如电商的问题,需要和谁进行产销协调?所以总部是否也需要一个供应链的部门进行对接,因为供应链都是区块管理,总部只是一个检核支持部门,确实是找不到人来对接。每个区的供应链经理到底是谁,我们现在说是订单组主管,但是订单组主管到底是负责下订单,还是决定下个月需求?现在C类的问题就是,调拨调不来,跨省跨不来。现在AB类准不准都是厂长说了算,但C类不是。现在经常缺货,到底是哪些客户在缺?需要具体分析。
订单满足率对很多企业而言是除了财务绩效外的第一大指标,但是对K公司却是开天辟地第一次,K公司需要这个指标吗?以前我们产品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在乎客户。但是,你是否能够将有限资源去满足更重要的客户呢?现在我们产能富裕,要多少产品都有。但是,正是因为产能富裕,你非常容易增加额外的交付成本啊,因为你会过度交付!
质疑之一:“我们的计划交付时间是默认的,是不真实的,我们的实际交付时间也是不真实的,客户要求推迟,也不是我们延后交付。我们无法获得客户的真实需求,所以衡量这个指标没有意义!”
那我们是否接受永远无法知道客户真实需求这个事实,还是尝试去让它变得真实一点?因为我们不是为了衡量而衡量,我们是为了了解客户,达成成本最优的交付。
质疑之二:“订单不满足有各种原因,一旦衡量这个指标,不是要去分析各种原因吗?如何记录?谁来分析?”
分析订单不满足的原因是衡量这个指标最重要的驱动力,难道管理层不需要知道吗?
但是我们MT客户好像非常在意订单满足率。我们的销售不停在喊缺货,而我们的订单及时配送率接近100%, 真相?我们的经销商需要在48小时内送达吗?这个时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如果没有订单交付率,那衡量库存水平的意义又何在?如果没有订单交付率,我们预测改善的效果如何衡量?如果没有订单交付率,我们产销协同的效果如何衡量?如果没有订单交付率,我们如何衡量顾问公司的改善成果?
总之,我们是一个业务驱动,以人为本的公司,我们不倡导量化管理。但是如果我们不倡导量化管理,那我们就无法成为一个高效率的公司。公司,员工和供应商都无法获得更高的回报。
S&OP是一个专门服务于中层管理者的决策流程或者决策的方法论,是一个高阶的优化流程。但是这个流程必须得到基础计划规则的支撑,而计划规则又需要准确的订单信息的支撑,其中最重要的订单信息就是销售订单信息。所以对订单组而言,订单管理的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达成交付,而是获取最真实的市场需求,而不是为了交付而扭曲或操纵订单信息。评估订单满足率的意义也是建立在相对真实的市场需求之上。
订单能否交付是订单组可以控制的吗?是预测不准,是供应不力,或者是交付策略不当造成的。订单组在交付方面的最大作为是在规则范围内协调资源,但不是以不计成本的执行去掩盖计划不力的缺陷,而使公司丧失及时改善的机会。
但本次改善还无法深入到提升订单信息真实性的高度,而只是做了操作层面的简化,比如不必要的审批,不必要的录入等等。此次订单流程简化也是其中唯一一个执行层的改善,也是一个改善效果完全可以量化的流程。一旦实施后,仅华南一年可节约2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