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团购曾经汹涌澎湃席卷一切,盘点2021年,吃瓜群众看它起高楼,看它宴宾客,也看它塌了几座楼。这一年的社区团购的确让人唏嘘不已。随着央媒点名表扬两家平台,2022年社区团购是否会迎来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或是掉头向下,彻底与大众告别,仍未可知。
一、史上最短烧钱大战
出乎意料的是,对比共享单车、外卖、网约车,社区团购大战几乎成为了史上最短的烧钱战争。从去年巨头一股脑扎进“买菜”以来,仅仅花了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行业就开始了大洗牌。越发趋严的监管、肉眼可见的亏损、丧失耐心的资本都使得从业者倍感艰难。
今年7月,同程生活的倒闭彻底撕下了行业的遮羞布,当初被挖过来的高薪从业者们被迫再次择业。就在年初,他们都定下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愕的目标。半年过去了,巨头们不再疯狂追求GMV,而是寄希望于毛利率的提升。在财报电话会议上,美团CEO王兴和拼多多CEO陈磊不得不一次次回应投资者对于社区团购亏损的质疑。
在一些人看来,社区团购是最简单的生意——没有技术壁垒,没有运营难度,只要花点心思就可以小有成就。但过去一年的鏖战让从业者发现,这门生意的难度超乎想象。擅长运用资本武器的橙心优选迅速收缩,转向了团批业务;曾经风光无限的“老三团”中,同城生活成为历史,十荟团日渐式微,他们被巨额补贴所吞噬;剩余的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淘菜菜则陷入巨损。真是煎熬的一年。
到底什么才是社区团购的核心竞争力?是资本?是运营?是供应链?这个一开始就应该考虑清楚的问题,至今没有答案。
可以确定的是,任何一个赛道,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持续。从这个方面来说,大厂似乎天生比创业公司有优势。可是,作为仅存的创业公司兴盛优选已经5个月没有融到资了。明年,等待着它的将是一场更为艰苦的恶战,独自迎战阿里、美团、拼多多三大巨头。这场战争将会是社区团购决定性的一战。
2021年8月,美团优选悄然增加了“送货上门”选项。放弃“隔日提”的背后,是美团将发展重心从社区团购到即时购的举措,美团闪购在内部重心被视为战略要点。与此同时,在社区团购领域多线出击的京东,在10月份发布了即时零售品牌:京东小时购,与美团在本地配送领域正面碰撞。
多年后,当人们再回忆这场社会团购大战,会更深刻理解,那些在商业模式上缺乏足够创新、技术上没有足够大突破的赛道,不会使得任何一家公司从庞大走向卓越。而已经掌握了大量资金、人才和技术的互联网巨头们,应该去做一些更有价值的事情。
二、团长重要性降低,渐成流量弃子
社区团购最初依靠的那批人——团长,正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起初,大家会把对于团长的重视程度归结为模式之争。比如,拼多多的多多买菜,由于有一个中心化的APP存在,因此多多买菜的团长核心作用是履约和客服。而其他平台更加倚重团长,从供应链的角度,真正的订单发起方,其实应该是把握社区需求完成集单的团长。
社区团购发展至今,团长的作用其实已经比较清晰,下单——前置仓——履约——客服基本可以概况一个团长完整的工作。从整个社区团购的链条看,团长按说是最接近用户的触点,不可谓不重要。
但是为什么随着社区团购的成熟,团长的作用逐步被弱化了。
社区团购的最初的模型脱胎于兴盛优选,而兴盛优选是在夫妻老婆店的基础上进化的。一个夫妻老婆店的经营者,他的自主权是非常大的。包括进货组合、定价调控、以及客情服务。这三者中,每个环节都有很强的定制化属性。比如1+1的搭售,夫妻老婆店完全可以根据库存情况,自由组合促销商品,只要他觉得毛利能承受。
但是在社区团购的模型中,特别是随着GMV的增长,我们对照可以看到,前面提到的三个小店要素都在变化。
第一个问题是进货组合。其实夫妻老婆店的特点是SKU要多而杂,所以才叫杂货店。和连锁便利店比起来,很多时候夫妻老婆店的比较优势恰恰是在杂货上,而不是那些快消品更别说鲜食。但是社区团购的特点就是尽量聚合多数人的选择,下单的人越多,某一品类的价格越优惠,这样一来,团长的进货组合其实是被动组合,被用户需求和平台政策双向影响。
第二个问题是价格问题,前面说了,这个是和平台策略有关,比如平台根据自己的产业链优势,这个季节甚至这个周末想打哪个主题,其实也不是团长说了算,他们也不需要团长所谓的个性化的反馈,至少目前大平台的精力还不在这方面。
第三个问题是服务问题。服务问题始终是团长的责任,不错。但是,团长做服务的动力在哪里?佣金和团长直接挂钩。当然团长的服务不能说对销售没有影响,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团长本来就是不带店的加盟,比如宝妈类型的,其实她的“个体品牌”诉求的比起在小区里有个门店的人弱很多,有点像微商。
所以,当这些功能都被弱化时,团长最重要的职责其实是履约。履约用个更通俗的话说,就是看摊的,他和小区门口一个京东小哥坐在快递箱子上,一一打电话喊大家下来取快递,能有多大区别?
在平台眼中,最重要的其实是有地方放货,甚至可以这样说,仓比人重要的多。
其实从互联网平台的逻辑看团长,会更清楚。互联网平台面对一个陌生的城市,首先需要是流量。
当流量的颗粒度需要精确到社区时,传统互联网的很多打法都不是太好使了,主要是如果从城市的视角看,社区的流量还是太分散了,获取成本比较高,互联网平台甚至不如线下零售商获取流量的成本低。
这个时候,需要有一个容器,把流量聚集起来,就像一个人去收集花瓣上的雨水,没有容器是费力不讨好的。
团长就是那个容器,而且是活的。团长的作用在于,他可以帮助平台加强流量转化。或者说,是在低价补贴的帮助下,在流量固定的情况下,不断突破客单价和GMV的天花板。
这是最开始平台热衷补贴团长的原因。
规律使然,从平台的角度看,一个小区的流量,只要地推到了,流量很快就会见顶,包括GMV。一家三口再怎么囤货,也不可能买掉三户人家的东西。所以平台的增长来自开拓更多小区,更多城市。
另一方面,随着政策的监管趋严,平台的补贴会减少,不仅仅是给团长,也包括商品侧的补贴。两者叠加,用户的购买意愿从疯狂回归理性。有购买习惯的,已经养成,没有购买习惯冲着低价来的, 自然流失。
当一个社区的购买力,从流量的角度回归到一种平稳、规律的状态时,团长最终会成为流量的弃子。
三、网格仓亏损,艰难守候
社区团购发展之初,平台给出的价格较高,政策较宽松,网格仓只要运营稳定,成本控制得当,是有盈利机会的,但那时懂这个的人很少。
后来随着市场进一步成熟,平台在巨亏面前,不断压低履约成本,网格仓不得不靠精细化运营来维持生存。
我们通过调研发现,网格仓真正盈利的都在三四线城市,尤其是中西部的县域城市,这些地方一般单量不多,如果网格仓同时兼营快递快运,共享了团队、场地及配送资源。另一种不亏损的是夫妻档,亲力亲为,除去夫妻两人的基本工资也所剩无几,但账面上至少做到了盈利。而在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发达省市的网格仓,是大面积亏损的,有不少坚信社区团购是风口的人,甚至投入巨大,亏损上千万大有人在。
身边有朋友有开了100多个网格仓亏损三四千万的,上次微快运采访的在湘鄂粤几省做橙心优选做到81个仓的人亏损了上千万。在美团广东有个群,据说年亏损60万起步,亏百万以下的都不好意思在群内发言。
反正公司化运营,依靠职业经理人来管理的网格仓鲜有赚钱的,几乎没有看到盈利的样本,都在苦苦支撑,他们还在期望有一天政策放缓,平台良心发现大放水,能等到真正实现网格仓价值的那一天。
对于他们来说,网格仓就像鸡肋,坚守持续亏损;放弃,又可惜了过去一年多的投入,进退两难。
过去这一年,这个赛道的所有参与者,都在等待他们真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