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亮相。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14万亿元,同比增长8.1%,我国GDP连续两年超过百万亿大关,意味着什么?外贸、就业、居民收入、投资、消费、人口增长等一系列数据公布,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中国经济如何体现出韧性?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①从全球大国经济体增长速度来看,此前IMF预测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5.5%,因此8.1%高于全世界平均水平2.6%,这是一个亮丽数据;②从季度增长速度来看,数据呈现逐季回落,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但到四季度增长4.0%。这也表明目前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因此, 总体看好态势下,当下有新的使命和新的压力。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①历史性里程碑的数据:中国首超世界平均水平,说明中华民族,对于世界增长贡献会越来越大;②中国开始接近2021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1.3万亿美元。
但是,中国目前只比世界平均水平略高一些,那么就界定中国为“最大发展中国家”这一最本质特征,因此相应的战略定位、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技术发展的战略定位等,都要考虑到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同时在整个国际治理体系中的定位,也要充分考虑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战略位置。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居民收入增长与GDP增长同步非常重要,表明中国的经济复苏,对居民工资收入增长,以及我们经营性收入的增长,明显起到提升作用。如果居民收入增速,跟实际GDP的增长速度齐平,说明我们在整个分配中,处于常态状态;也说明,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投资性收入,再加上转移性支付,呈现出一个全面上扬的状态。其中,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比上一年增长11%,在各项收入里是最快的,表明我们企业的利润增长很好,同时企业利润的分红状况也很好,特别是一些个体的经营商贩,从去年、前年一种比较低迷的状态,开始出现整体复苏的局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影响,会在今年第一季度显现吗?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今年一季度会有一个止跌过程,但是要想明显回升,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原因是:
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召开,对中国逐步减弱的预期有一个全面扭转过程;
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出台了七大类政策,托举目前整体经济,对冲三大下行压力;
③中央也对当前引起一些思想混乱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全面说明和解答,这有利于我们对未来发展形成新的共识、新的活力。
所以综合这几个方面,去年12月份的一些先行参数,已经出现一明显止跌,在未来3到4个月之间,止跌过程会有一个明显显现。
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三点因素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
①供求平衡所能达到的一个增长状态,以及我们在全面恢复经济状态下所能够达到的状态,这是我们可能所要设定的一种合理值,从目前两年平均5.1%是明显低于潜在经济增长速度的,因此设定比5.1%高的参数,使我们的就业水平相对稳定;
②2022年的就业压力是前所未有的,要保证就业稳,就必须要使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5.5%左右,从而使新增就业能够达到1200万左右的状态;
③要在目前的纷繁格局下面,大国博弈之间,在增长速度在复苏的进程上面进行竞争,目前所看到的美国复苏进程依然较快,如果它2022年的复苏速度能够达到5%左右,而中国只能保持在5.2%左右,那么我们新增的规模,将会大大低于美国的规模。从目前的状态来讲,在战略上并不有利于中国。因此设定今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中国经济本身运行规律,也取决于中国在稳经济、稳社会、稳就业,以及战略这一个重心的把握,是多方面的因素。所以我们认为2022年经济增长速度不要低于5.5%。
2021年人口正增长仅48万,如何看待近60年人口增长最低?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第一,从宏观经济角度,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生育率下降是必然现象,第二,从人类历史来看,凡大疫大灾,都会出现生育率下降。因此,这两年,我国新增人口下降较快是必然现象。
但是,从经济效应来看,我们担忧一件事情:新生儿下降,新增人口下降,在未来会直接减少经济劳动力水平,从而使生产第一要素的增速,出现明显放缓,甚至负增长,这对于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非常不好。当然,更为重要的,经济人口下降,一定会增加整个社会的负担,从而使整个社会储蓄率水平,很难保持较高水平,从而使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一个更大幅度下降。因此人口问题,在宏观角度,是一个延迟的问题,是一个“超级战略性”的问题,值得我们高度关注。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中国特色的经济体系可能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构建。①充分利用年轻的老年人,他的生产能力依然非常强大,因此在延迟退休、弹性退休制度上面要进行全面改革,发挥目前老年人在现有生产体系不能发挥的一种潜能;②构建好“康养”体系,使老年人能够安度晚年,从而产生强大的需求推动,能够解决当下内需不足的一些问题,当然这需要整个收入分配体系以及“康养”体系的全面改革。
中国经济GDP两年平均增长5.1%,如何看待“两年平均值”?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疫情冲击下,经济增长速度波动大,因此给整体经济运行一个明确的参数。通过几何平均之后,两年5.1%,就和2019年6.0%,可以有一个基本的参照。按照过去的趋势,如果没有疫情,预计2020到2021这两年GDP可能会在5.8%左右。也就是说,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每年高达0.7%左右,这个冲击比较大,但是我们应对得当,使中国经济开始接近于我们初始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