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长制”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建设可持续供应链的重要制度创新探索,已在很多省市广泛应用,但其实际效果仍有待观察。同时,“链长制”的实施也会对以往链主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而现有的研究仅停留在对“链长制”理念、作用的概括性分析,尚未对“链长制”下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进行探讨。因此,分别从链长和链主的视角思考“链长制”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将有助于提升对该制度的认知和实施效果。
2018年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以及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原有产业链供应链的运行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全球范围内的产业链、供应链重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诸多行业的产业链条已相对完善,然而此次突发的贸易战及新冠疫情,使我们深刻意识到,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诸多“断点”“堵点”“痛点”,一些产业链供应链单纯依靠市场无法规避断裂风险,特别是部分产业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安全受到显著冲击。在此背景下,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链长制”应运而生。
“链长制”于2017年起源于湖南省、2019年在浙江省推广后开始大规模受到关注,随后因疫情影响在全国范围内被广泛采用。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有18省(区、市)全面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个别地区已开展阶段性成效考核(如表1所示)。
从本质上而言,“链长制”与市场机制互为补充,其以 “补链”“强链”“延链”为目标,政府组织龙头企业和上下游合作伙伴,制定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方案,以期协同提升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发展,推进我国产业链的纵深拓展和升级再造。其中,行业中的龙头企业通常会被选为链主。
作为一种新兴治理模式和制度创新,“链长制”的实施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当地政府即链长的治理能力及治理水平,另一方面,“链长制”的实施也会对以往链主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因而其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受链主及其对供应商管理水平的影响,链主是“链长制”发挥能效的枢纽。因此,为有效提高链长制的实施效果,应注重从链长、链主等多主体视角进行系统化思考。
(1)“链长制”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导向,重点选取重点行业进行重点培养和引导。
(2)在选取重点行业后,应进一步剖析不同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的现状及基础,全面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关键流程、关键环节,确定以“补链”“强链”“延链”中哪一或哪些方面为主导方向,从而精准打通供应链“断点”“堵点”“痛点”。
(3)“链长制”在实施过程中,应避免一刀切,不同地区应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等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链长制”实施方案。同时,链主应避免为增强本地区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与稳定,而产生过度保护的现象,这从长期看,反而不利于本地区企业竞争实力的提高。
(4)“链长制”在实施过程中,链主应该处理自身与链长之间的关系与角色,避免“全能政府”陷阱。链长应强调自身在实施过程中所起到的协调、统筹、引导等功能,作为市场机制的补充,帮助链主打通产业链供应链的痛点、难点,打造有利于增强供应链产业链韧性的生态系统;而不能以政府的有形之手代替市场机制,违背市场发展规律。
(1)链长应注重供应链管理目标变化带来的挑战。与传统目标不同,链主对供应链管理的目标不能仅仅局限于以往的成本效率考量。“链长制”实施中,链主应在已有基础上更加注重“补链”“强链”“延链”的社会目标,这需要链主强调、提高自身的企业家精神以及企业社会责任。
(2)链长应注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参与主体的改变所带来的挑战。与传统参与者的不同,链主对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主要参与主体不仅仅为链主及其上下游企业。“链长制”下链主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主要参与者包括政府、园区、上下游企业、特别培育对象等。因此,链主对供应商的评估选择等需要综合考虑不同主体的背景与诉求。
(3)链长应注重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管理方式的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与传统管理模式不同,链主对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契约和关系治理的管理方式。“链长制”实施中,链主对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包括契约、关系、社会责任以及政策等多个方式。因此,链主在对供应商进行激励时,应注意运用不同管理模式以及不同模式之间的协同。
综上,“链长制”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系统的过程,需要链长、链主、供应商等多元主体在角色分配、利益统筹、战略规划、体系管理等各方面进行协同配合和培育激励。我国实施“链长制”还有很长的道路需要探索。未来还可以从供应商视角并结合现有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理论和方法进一步深入研究,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