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上海市商务委员会副主任刘敏披露了一组数据。当前上海市电商平台非涉疫大仓已恢复营业42个,开业率95.5%;非涉疫前置仓恢复营业779个,开业率66.2%。截至4月15日,重点超市卖场,非涉疫门店开业1011家,上岗员工数量较前期增长37%。
这意味着,上海零售卖场正在逐步恢复运营。但是,上述信息也从数据层面展现了零售企业因门店、仓储、人员不足而导致的保供压力。一位头部零售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真的尽力了。”
从门店、前置仓等运营前端看,线下门店开业率较低,消费者被封控居家,是前期物资正常供给、“买卖”双方正常交易的主要限制点。零售企业门店想开业运营,需满足消杀、防疫等一系列要求,最终拿到相关环境测评报告后才有可能被允许开业。而类似于永辉等后期进入上海的外埠企业,实际上门店总量不大。
“好多身边的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没米下锅了,希望想办法买一点。但是我们的门店都在市郊,周边的可以想办法送,再远实在是鞭长莫及。”一位永辉超市员工表示。
这就导致消费者只能在配送范围内购买商品。一位上海市消费者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虽然大润发、山姆等企业都在保供企业名单列表里面,但我们家(浦东新区)这边的店都不开。小孩用的尿不湿也是想办法找跑腿去母婴店买的,没有品牌,质量也不好,价格比花王还贵。”
而且,当前上海消费者主要依靠线上下单方式购买商品,这就使得疫情管控前整体占比不到10%的线上销售需求,激增至90%以上。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的供给量在没有疫情的时候,虽然在细分行业处于头部,但放在整个上海的生鲜供给量来看,还是比较小的。所以虽然我们现在竭尽所能去满足用户,但是当90%的线下流量转移到线上,哪一家都无法承受。”
一方面是订单量暴涨,另一方面却是员工到岗率偏低、系统难以正常运转。
公开数据显示,上海当前外卖骑手在岗人员约为1.8万多人,每天配送单量为180万单左右。这对于常住人口为2500万人的上海市场来说,即便消费者以2-3人家庭为单位、每两天下一单,也仅能满足三分之一左右需求。
叮咚买菜相关负责人告诉《第三只眼看零售》,“卖菜是相当复杂的供应链。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个环节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不能简单认为,我们是不是运力不够,是不是货不够。这其实是一个系统性问题。”
比如说,生鲜企业首先需要从源头基地采摘,还需要有人在城市分选中心从原料做成标品——300~400g一份的标品。之后需要有物流车把加工好的标品送到全市的前置仓。而且前置仓面积有限,一般200~300平,库容有限。
所以,假设生鲜企业把商品运进上海,第一要看有没有加工能力,第二,加工好了,前置仓放不放得下,第三,上架后用户下单,我们还需要仓内有分拣员把商品从库位拿出来,集合成一个订单,最后由骑手送到。而且每个仓的情况不太一样,有一些仓的面积小,一天补货三次也来不及卖;有些仓分拣员不够,骑手只能等着订单分拣好;有些仓是分拣出来了,但骑手不够。
此外,员工随时“减员”也是零售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了保障供应,盒马、永辉、叮咚买菜、百联、京东、美团等企业均有调配员工,通过统一安排住宿等方式上岗运营。但相关企业表示,“经常会有配送小哥被隔离,不少仓位只有一两个人在运营。所以不是我们故意囤货、让消费者每天抢菜,实在是真的没有人。”
不过,上海市商务委也于近期表示,将通过恢复运营能力、加强货源组织、改变服务模式三方面发力,帮助电商平台提高产能和运力,帮助保供人员返岗。
“各超市卖场不断扩大供给,提升集采集配效率。部分超市卖场推出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洗护用品等多种家庭保供套餐,与街镇居委对接或者通过企业APP采集社区居民需求订单,然后由门店分拣配货,通过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到社区。比如,家乐福与大众物流合作,投入40多辆小型货车,累计服务超过300个小区,日均订单量较前期增长38%。本市已经把这个模式复制推广到永辉、华润万家、沃尔玛等超市卖场企业,预计投放第三方物流车辆近500辆。”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4月17日数据显示,百联集团恢复营业商超门店已超过761家,60%的大卖场和超市复市,20%的超市员工返岗。
在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查询库中,也已更新出274家商贸企业、58家电商平台。包括永辉、沃尔玛、麦德龙、大润发、家乐福、拼多多、京东、盒马、饿了么等企业获得《上海市疫情防控生活物资保障企业证明》,可被相关单位按规定给予网点解封、人员放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