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的相继发布,作为消费升级背景下的重要细分市场,冷链物流发展再迎战略机遇期。
冷链一直被视为物流运输行业的“金字塔塔尖”。在传统电商快件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快递企业加速拓展生态链,而冷链几乎成为每一家快递企业的“兵家必争之地”。面对万亿规模市场,快递企业摩拳擦掌,重金投入,或自建直营网络,或开启加盟,或与第三方深度合作,除了邮政、顺丰、京东等直营制快递巨头外,包括中通、圆通、申通、韵达等在内的加盟制快递企业也持续向冷链物流领域发力以及一些专业化冷链企业在利用资本化的手段加速并购整合;这些都在向市场说明,中国冷链物流市场拥有极其灿烂的前景。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市场规模增长迅速,由2013年的900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832亿元,近5年复合增速达到16.3%,冷链物流需求总量由2013年的7720万吨增长至2020年的26500万吨,近5年复合增速达到20.3%,市场规模和需求总量均实现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提高促使居民消费升级转型加快,高端生鲜需求增长,叠加餐饮业自身发展变革的需求,食品冷链迅速发展。
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生鲜配送需求的爆发,需求空间全面打开,加速了冷链物流的发展,速冻、即食食品的需求量大幅上涨,社区团购、线上买菜的采购方式逐渐普及,从而使得冷链城配及其配套等迎来发展机遇。同时,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农村地区将释放出巨量消费和投资需求,下沉市场也是拉动内循环的重要引擎。阿里巴巴、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巨头及蔬果平台叮咚买菜、每日优鲜纷纷宣布将在农产品核心产区布局物流中心,让更多的县域物流中心具备农产品上行的物流服务能力,冷链下沉将是大势所趋。
尽管如此,冷链物流的现实短板确是显而易见的。从需求端看,我国冷链物流服务呈现高度定制化和个性化,订单具有分散和非标的特点,尤其伴随着末端生鲜零售场景的多元和碎片化,冷链运输的要求日趋严格。时效方面,随着生鲜电商、新零售等新行业的爆发,各类客户对冷链物流的辐射半径和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本与技术要求方面,冷链物流企业属于典型的重资产业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标准化程度方面,由于上游本身缺乏标准化、运输过程存在断链等问题,基础设施不完备和行业管理措施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行业标准化程度较低。自动化程度方面,由于自动化设备落地成本较高,且多数冷链物流服务有链条断裂、流通率低的问题,导致全链路的可视化和自动化难以实现。
这也是为何我国冷链物流的市场空间很大,但目前规模效应还极为有限,更没有一家公司处于绝对统治地位。因此,未来必然会出现并购重组等整合行为,快递企业要想抓住机遇,必须增强其资本能力、进行横向和纵向的联动,打破固有的传统快递思维模式,从流通产业的角度进行考量,全面整合运输资源能力以及扎根产业的深度。
一方面,实现与现有业务模式的兼容。一些快递企业还未与当地产业进行融合,只是承担运货商的角色,而冷链需要介入当地资源,因此加快网点转型、加速上下游企业联动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加大投资力度。冷链物流对全程每个环节都有严格要求,在车辆、冷库、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投入较大。当前,大多数快递企业的处理中心,都缺乏冷库这一硬件。而预冷作为一种预贮处理方式,是农产品低温冷链贮藏运输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是预冷库建设成本高,尤其是农产品需要的气调库,比一般的冷藏库成本更高,也是需要快递企业加大投入的一环。
除此之外,相对于传统物流,冷链物流在每一个环节上对于技术的要求更高。事实上,冷链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温”——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温度。而这些硬件设备、技术,大部分快递企业都还尚为欠缺,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对冷链物流发展专业型人才资源的储备也仍不足。
相关政策的密集出台,意味着国家对冷链物流发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同时开始着手于市场的规范管理,在此背景下,快递企业切割冷链物流蛋糕必将呈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之势,同时,通过各个产业的实际发展变化,为从业者、服务对象以及整个产业打造欣欣向荣的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