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仓库自动化那些事儿: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傅兵、刘彬、潘永刚-LOG三人谈(十)

[罗戈导读]中国物流中心自动化发展历程,何时是布局自动化的最佳时机?自动化设备投资是否还有金矿可挖?物流中心自动化后对运营和人才的挑战?中国自动化设备企业如何把设备做到白菜价,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海外?

中国物流中心自动化发展历程,何时是布局自动化的最佳时机?自动化设备投资是否还有金矿可挖?物流中心自动化后对运营和人才的挑战?中国自动化设备企业如何把设备做到白菜价,又如何一步步走向海外?

本期嘉宾将带你走进仓库自动化的世界。

往期回顾(点击标题跳转):

【以下为本期正文】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LOG三人谈!本次三人谈我们非常开心的邀请来罗戈的老朋友刘彬,一起探讨仓库自动化那点事儿。

Part1:中国物流中心自动化发展历程

潘永刚:刘彬从业多年,深耕物流自动化领域,傅兵在京东物流数年,请两位聊聊国内物流中心自动化水平现在处在什么阶段?和国外相比还有多大的差距?造成这个差距的原因是什么?

刘彬:中国物流自动化水平缓慢而持续的演变,在我看来阶段性并不十分明确。可以粗略划分为2000年~2010年,2010年~2020年两个时间阶段。2000年左右,烟草、医药等传统行业开始进行自动化改造;进入2010年后,新兴电商快递行业驱动了行业自动化的发展,和原来的形成了很大的差异。

傅兵:自动化发展的趋势始于2000年,2010年之前主要是高附加值产品进行自动化改造,而在2010年后则主要由电商行业驱动。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以后,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消费品开始出现缺人的问题,行业对于自动化的需求也就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也就引出了我们和国外的差别——人工成本差异很大。2014年我去欧洲的时候,国外跟中国的人工成本差别是7:1,巨大的人工成本差异对自动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时国外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没有完成整体的国产化,国内大多采用国外的设备,运输、维护成本之下,价格比国外都贵,而当时国内人工成本又比国外便宜很多,所以物流运输自动化的目标受到了挑战。

现阶段国内自动化设备的研发生产水平都整体提高,国产设备不仅质量高,价格也大幅下降,在加上人工成本的提升,一定程度上疫情也推动了自动化的市场,多个因素都在推动中国自动化的成长。但是从人才、规划、设计、运营的成熟度上来看,我认为中国的自动化跟国外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们仍处于一个刚起步的阶段。

Part2:自动化设备投资是否还有金矿可挖?

潘永刚:这两年自动化相关投资火热,但基本上都投给了机器人、AGV、AMR等新型设备,如何看待投资都聚焦到机器人这个现象?传统自动化设备是否有金矿可挖,是否还值得投资?

刘彬:自动化企业一般可以分为两类——项目型和产品型。产品型的自动化企业会规模发展更快一些,像上述我们说的自动化设备企业,市场拓展更快,因而更受资本的欢迎。另一类是项目型的企业,他们常常针对多种具体场景推出自动化解决方案,但由于可复制性较差,体量往往很难做大。但不能否认,他们创新的探索也具有很大的价值。

潘永刚: 为什么大家都投新型自动化产品,是不是原来的设备没有价值了?

傅兵:2010年之后,电商仓库操作繁忙,赶上双十一618等大促高峰期,用人强度远高于传统行业,所以它对自动化的诉求更强烈。那时我在京东物流做亚洲一号时就发现,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应对中国电商需求高起伏的波峰波谷时是非常吃力的,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只能解决存储问题,却很难应对拣选上的挑战。

2013年,亚马逊收购了KIVA,这一举动让大家意识到,解决电商仓库拣选难题的解决方案,就是机器人。机器人更符合仓库技术发展的趋势,投资者的目光也逐渐从传统设备转移至机器人、AGV、AMR等小型可移动设备上。

从需求端来看,2020年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趋势,各行业均受到电商的影响,To B行业的自动化开始兴起。To B兴起之后,对传统自动化设备的需求量增大,但由于传统设备的成长性、爆发性不如机器人,因此资本的认可度并不高。所以大家目前可能更愿意投机器人,一个原因是是爆发性,一个是电商驱动对机器人的需求本身会多一些。

客观来说,机器人更易灵活布局,也意味着它最大的问题是怎么从单一的设备、有限的场景走向全仓的效率提升。当前,机器人企业正在探索一条路径,通过出海扩展市场,在海外找到相应的集成上做运营。

Part3:机器人如何改变仓库自动化?

潘永刚:机器人对仓库的自动化带来了哪些改变?物流中心的自动化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目标和约束条件主要有哪些?做仓库规划的时候,怎么判断要不要选择机器人?从仓库规划方法论的角度来看,自动化部署有何发展和迭代?

刘彬:传统的自动化在引进时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它的投资时刚性的且一次性投入很大,随着中国电商行业的爆发,以及经济环境、发展方向等各种不确定性,现在大家在布局上,更强调柔性,希望能够通过灵活的、可配置的方式解决仓库自动化问题。机器人技术快速发展迭代,成本已在快速下降,目前大家更愿意采用新技术,根据不同设备的优劣势匹配相应的应用场景。

如早期箱式miniload,可能100-200箱已经是它的运载极限,而后出现的多层穿梭车立体库,将运载能力提升至400-500箱,还可以通过加车、加提升机等方式灵活匹配需求,可见技术在不断地发展。比如机器人攀爬技术出现,仓库只需布置好货架,就可以让机器人随时“上岗”,机器人数量可以按照作业量进行调整,货架可以移动搬运到不同仓库,技术的迭代只之下,发展出了很多更具柔性的自动化设备。

潘永刚: 如何区分仓库里面的新型机器人设备和传统自动化设备?除了电商带来的影响,设备之间的差异对仓库的自动化有什么影响?

刘彬: 传统设备和新自动化设备并非是一个对立的关系,更准确来说是阶段性的产物,因此我们用过去和现在的划分来区分这两者会比较合适。

举个例子,现在的立镖小黄人跟当年的翻版分拣机一定程度上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异,只是传统的翻版分拣机是一整个队列在运行,不能增加和减少,是刚性的,而小黄人则可以单独移动,成本大幅的下降。或者你可以这样理解,原来的分拣机是单线程工作,而现在的机器人分拣则是多线程工作,可能它单车运行效率不高,但多线程工作后整体效率仍是大幅提升的。

潘永刚: 从做项目的经验来看,仓库规划设计过程中,如何考虑设备的组合问题?

刘彬: 从流程的角度看,收货、分拣、发货等不同环节需要根据商品不同属性、物流特性、等划分,最终看坪效、人效和成本的最佳组合。

大多数时候坪效问题可以通过高密度存储来完成,不过这一般对仓库的地面承重、仓库功能分区设计等都有较高的要求;人效方面,一般来说,现代仓库面积越来越大,在拣选行走上花费的时间是最多的,因此自动化分拣的趋势是货到人——人站在原地,让设备来进行长距离的运输。

Part4:渠道多元化对物流中心自动化的影响和挑战

潘永刚:电商的需求或者全渠道需求对物流中心的自动化带来的挑战是什么?在做规划的时候,如何应对这类的挑战?

傅兵: 以我在京东物流做亚洲一号时遇到的挑战为例,电商行业的仓库是一个高度需要人力的行业,由于人力的不稳定,实际上它的自动化需求是比较迫切的。

京东物流的仓库,面对的是一个全品类的、海量SKU的、千亿订单量的自营电商仓需求。它需要面临的挑战是,强波峰波谷,高质量分拣,商品促销类别调整,当日发货,当日订单处理量清零等,这是我们做整体规划最致命的挑战。

以及不确定性。不得不提,未来电商行业是怎样的发展趋势?行业日新月异,三至五年内,订单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新设备是否能继续应对调整?被淘汰的设备如何能够再利用?仓库位置是否会发生移动?自有仓库和租赁仓库的自动化部署如何协调?租赁仓库是否要进行自动化改造?这些也是我们仓库设计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2010年,京东物流开始建设亚洲一号仓库,约2014年第一个亚洲一号落地上海,到2022年,京东拥有43座“亚洲一号”,将智能化立体仓库、堆垛机械、交叉到发线、智能分拣机、自动搬运工业机器人、智慧物流机器人等先进的智能化装置囊入其中。结合全国分布的1400个仓库,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范围内93%的区县、84%的乡镇实现当日达和次日达。

我在京东物流面对的三个阶段的迭代,原来是传统自动化设备替代人工,后来是用机器人去解决仓库运营的柔性,再到智慧园区技术优化整个园区。

刘彬: 原来我们去做规划,战略访谈定未来五年到十年的目标。现在大家面临着非常多的不确定因素,很难去定出来一个目标,柔性的变化要求用技术手段去解决问题。原来的信息系统基于流程、单据,是可配置的,新的系统基于算法,从系统的层面去解决应用的问题。

傅兵: 全渠道仓在规划的时候,主要关注哪些方面?跟传统仓的设计会有哪些差别?

刘彬: 如果说线上与线下的融合称之为全渠道,那么现在每一个物流中心都是全渠道的。

全渠道仓规划时首先要考虑到库存共用问题,对于toC的仓还有一个实时库存问题,会比传统仓要求高很多。另外,还要考虑从托到箱、拆零、组合等问题。

Part5:什么时候是布局自动化的最佳时机?

潘永刚:目前仓库的人工成本和自动化投资来比,处在一个什么阶段?什么时候客户应该考虑上自动化设备?投资规模应该如何规划?

傅兵: 身在物流行业,大家肯定最关心的就是成本问题,主要考虑自动化的投资能不能带来收益。另外,目前很多传统仓库已经不能满足客户对服务的要求,这也是决定仓库是否进行自动化改造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仓库促销高峰期时,招人难,还需要培训,这时上自动化设备就是一大紧迫需求。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劳动人口大幅度下降,是否需要提前为此准备?因此长远考虑,自动化改造是一个仓库不得不完成的使命。

刘彬: 以前的仓库投资主要是财务逻辑,货架折旧周期、仓库租金等,投资回报周期可能十年八年;现在变得既激进又保守,回报周期超过三年的投资老板几乎不会考虑,因为外界环境一直在变,投资尽早回收才是最保险的做法。

潘永刚:机器人厂商很多现在主攻海外市场,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中国机器人从从性价比到解决方案能力都是比较具有竞争优势的。刘彬现在也正在接触一些海外自动化仓库设计的项目案例,从客户需求上讲,海外项目和国内有何区别,我们国内机器人厂商的解决方案能力是否匹配?

刘彬: 中国机器人企业的规划能力很优秀,而且中国人也擅长把复杂的东西做成白菜价,主要面临的是设备知识产权和标准的问题。

潘永刚: 哪些情况下,自动化比人工更划算?哪些情况下需要人工和自动化的结合?

刘彬: 在to B场景下,需求的计划性和波动性不是很大,传统设备的可靠性、稳定性已经过长时间的验证,仍有很多客户愿意选择。新设备未经大量实操验证,稳定性具有一定的未知数,主要在小规模的应用。

潘永刚:有没有一些有意思的案例,可以反映出自动化方面从选型到适配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傅兵: 在第五期电商物流那点事儿中,我们跟谭冲曾聊过中联网仓和360这两个仓库,他们是典型的先投资自动化仓再去找客户的模式。当时我们看完中联网仓以后就在想,这样的仓库到底能够去满足什么样的客户呢?而最后,因为没有圈定明确的客户范围,导致很多客户根本用不了这个仓库。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得基于客户本身的需求做详细的自动化规划,才能够真正去应对业务的挑战。哪怕电商这么标准的仓库,也做不到一套设备包打天下。

刘彬: 故事也多,事故也多,这个市场上多少年不上线的项目也有,就不举例了保留一些体面吧。

潘永刚: 现在市场上主要是哪几拨人在做仓库规划设计?

刘彬: 一般来说,仓库规划设计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需要一个idea,如何能够规划地更合理;一种是项目管理或项目执行,如何将原有的规划顺利落地。

多年的实战和培养熏陶,基本上甲方都多多少少有仓库规划设计的能力,只是在有些特定场景下,需要专业的人士介入梳理思路共同规划。设备集成商做仓库规划会更多一些,纯粹的咨询相对来说落地较少。而项目集成商有点像打猎,今天能拿到项目,明天就未必了。

傅兵: 国外在仓库规划设计的分工相对来说比较明确,基本上就专业化的集成公司、设备厂商、纯粹的三方咨询公司这三类人群在做仓库规划,而其各有自身优势。

国内市场在分工上则比较模糊。一般在做仓库规划之前,业务需求都理的不是特别清楚的话,或者说对未来发展方向不明朗,应该先找咨询公司,再找集成商去做整体的规划;如果你对自己的业务、未来规划各方面战略发展非常清晰,各种需求都已经非常明确,你可以直接找集成商解决问题;如果自己愿意投资,愿意自研自动化系统,那么直接找设备厂商做集成也是可以的。需求里面分层已经分得非常清楚,根据不同企业本身的成熟度都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市场还不是很成熟,如果自己不专业,就应该找专业的企业满足自己需求。归根结底回到做仓库规划的两个最核心的要素,第一个是你对自己的需求能不能理解得特别清晰,提得特别清楚,第二个集成的核心竞争力是系统规划的能力。

刘彬: 实际上这个行业也在不断整合之中,如世界top10的排名,最后几名的波动非常大,证明行业的整合还在迅速发生。

Part6:物流中心自动化后对运营和人才的挑战?

潘永刚:物流中心自动化后对运营和人才带来哪些挑战?企业如何去应对这类挑战?

刘彬: 项目集成商应该从一个打猎的切换为种地的模式,帮助客户持续精进。不单做规划,更多在做运营,从现场运营中抽象总结提炼出规则类的东西,落地的同时做好流程循环管理。

傅兵: 的确如此,自动化仓规划完交给不同的运营团队有非常大的差距,甚至导致整体效率存在数倍的差距。自动化上线只是开始,整个的设备效率发挥到极致需要后续的运营团队去持续的优化。

国内很多自动化设备从规划到运营一直是一个团队,因为自动化运营对仓库的规划能力,对设备的熟悉能力有很高的要求。

传统仓库主要是对人员的管理,而自动化的仓库主要是数据驱动的,设备对各环节的数据有更精准的掌握,需要懂规划的人去做整体的仓库运营。随着中国自动化设备仓库的大面积落地,人员培养是一个很大的需求量,会遇到很多挑战。

潘永刚: 很多年前,规划是一门只有少部分人掌握的知识,有项目经验的人也很少,看上去很高大上。现在掌握这门技能的群体越来越大了,但只能说了解的人更多了,国内自动化领域还需要非常精通的人才。

傅兵: 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觉得行业的变化大吗?

刘彬:现在项目比以前大了,上亿的项目比以前多了,集成商的能力提升了,但行业变化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傅兵: 需求扩展行业就会乱一阵子,慢慢随着行业的整合,头部企业引领行业发展,形成标准与规则让整个行业更规范,这个行业才能慢慢建设起来。

潘永刚: 目前能看到哪些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

刘彬: 企业走出去是目前一个大趋势,去国外输出产能,不在中国内卷。

傅兵: 我觉得随着人工成本越来越高,中国自动化的需求会爆发,然后整个行业的整合加快。随着很多企业的上市,会有巨头出现,制定行业的标准,培养能力。

我非常同意刘彬讲的出海的方向,在国外这种相对成熟规范的市场把能力培养出来,回到国内来继续服务于企业,然后加速行业整合。

问答环节

1、仓库是BC分开的,受限于渠道库存,有办法解决么?

BC分开是仓库的现状。对于品牌商而言,BC端的库存要有一个总体的概念和筹划,从商业上解决b端和c端库存问题,这不是自动化相关的问题,更多的是企业自身仓库的运营管理和库存的管理策略。

解决的办法就是首先统筹规划BC端的库存,是不是要做一盘货?因为当你的生意货盘驱动力在销售端不足的时候,你不一定要把BC放一块。先解决商业的问题,再考虑库存的问题。

2、现在B仓在考虑将拆零区上自动化,但是最少的AMR项目也得130万+,3年投资回报率真心算不回来?

3年的投资回报率涉及AMR的投入和整个拆零区域所用的拣选人员的人工成本。在相对人工成本不高的地方,账的确不太容易算过来,但是考虑到后续人员的可用性。如固定替代人员的成本,波动性的风险成本等,如果确实算不过来账,这个项目就对仓库来说还不是最合适的时候,过两年人员紧张的时候,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

3、堆垛设备生产商如何走好库内储存集成商角色的规划与实现?

从堆垛设备生产商走到集成商,首先需要具备解决方案能力,是否有团队了解堆垛设备、各类仓内设备,才能够跟客户选择合适的设备匹配业务逻辑和业务流程。另外是集成系统的能力,有没有WCS、WES,能不能跟其他设备进行对接,有没有做好项目管理,然后协同各方为客户提供很好的继承项目交付等。这几个方面都是厂商转型需要去考虑的。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宇锋智能助力半导体行业仓储“智能化升级”
下一篇:非走不可的弯路,做难而正确的事情 | 物流研究之路的三次认知迭代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09-05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2023-04-26
活动/直播 更多

仓储匠人《仓库管理实战力培训》线上课程来啦

  • 时间:2023-03-11 ~ 2023-04-17
  • 主办方:仓储匠人
  • 协办方:罗戈知识
报告 更多

罗戈研究 | 2022中国供应链&合同物流发展报告

  • 作者:罗戈研究

¥:498.0元

热门资讯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