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看到一个提问,就是问NRT是个什么参数?据说是京东供应链计划里的某个术语,然后在一个热心的群友帮助下,根据某京东产品负责人的一篇文章,意即距离下次可下单日的时长,英文就此简写为NRT。因此猜测这可能就是next replenishment time, 也或者next re-order time的简写。除此之外还有BP(采购周期)和VLT(供应商送货时长)等简写词语。
但是光凭简写很容易让人误会,比如VLT,大概就是vendor lead time,而有些企业一般使用supplier多于vendor,那么思维转不过来的,就难以清楚这个简写意义。同时Lead time指的是提前期,涉及供应商这部分多被认为是采购提前期,也很多人理解为订单下单开始供应商交付完成的时间,而这里中文意思指的是供应商送货时长,从字面意义会被认为是运输时间而已,这个仅仅是采购提前期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笔者最近还有收到一个有意思的提问,就是计算标准差,用excel函数的时候,究竟是使用stdev.s还是用stdev.p的问题,前者指的是采用的数据是总体中的一部分,借此样本来估算总体的标准差,后者指的是这些数据就是总体所有数据了,用来计算总体的标准差。
当然,究竟采用哪一个计算函数,没有一个绝对的定义标准,只能根据实际场合选择适合的。
不过,如果这一次采用前者函数,后一次采用的是后者函数,又或者同一时间段的历史数据,这个SKU采用样本估算,那个SKU采用是的总体计算,这么一来,意义又大大不同了。
供应链管理的信息传递,往往不仅于内部,不仅于一个部门,很多时候,是一个开放的传递过程,但是信息不统一标准,也会造成传递失真。
由于供应链涉及的是多方面多维度的关联,而把所有关联能够一同聚焦于某个事情,某个具体点,也就必须让所有认识到这个点就是大家所认为的那一个,而这就是语言的力量,更精确的说,是供应链语言的力量。
不过,往往有些又喜欢造词,凸显所谓的先进,又是不少企业的通病,比如流行通用的只不过是C2B,C2C或者B2B,大部分从业都能清晰了解这些简写的含义,然而总有一些搞特别,诸如M2C(Manufacturers to Consumer), F2C(Factory to customer), D2C(Direct to consumer)继而鼓吹会成为主流,都是常见套路。
然而供应链管理的本质都是一致的,
而一个典型的就是物流业的Incoterm的标准界定,诸如CIF,FOB,DDP等,就是给与了一个清晰的明确定义,并让这个语言共同化。
如果让供应链管理取得很好的成效,首先就要是让人都能明白,才可以更好地管理和获得相应地效果。反之,你说的别人都听不明白,或者理解和你所认为都不是一个频道,那往往都是事倍功半。
当然,很多简写有助于提供处理的速度,但是若是面向更多的对象,表达还是适当详细和清晰会更好。
笔者处理过的某个项目,甲方发出的指令往往通过EDI传送,能够准确迅速地到达乙方仓库中,但是执行经常不尽人意,原来,指令包含了输入,而非仅有选择项。输入的信息根据个人习惯,喜好,语言等不尽相同,而仓库接收后又要进行解读,再在现场指示。语言的不标准统一,和信息传递失真,导致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在制定统一的标准后,规定了甲方录入标准和乙方对应的处理后,才可以让供应链的运作变得更顺畅,因为说的对方终于都能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