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米德揭示杠杆原理之后,曾有这样一句至理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整个地球。
供应链管理中,也有这样一句名言:整个供应链链条中最为薄弱的一环,决定了整体供应链产出能力。
那么,作为管理者,是否应该将最为薄弱的环节,作为支点,来撬动整体绩效提升呢?其实,在真正的实践中,并不尽然。
一家北美资化工企业,在市场高速发展时期,产品供不应求,企业天天疲于忙于生产、催料......一系列被动响应式救火行动。
此时, 约束理论中的瓶颈管理发挥着作用。
供应链中最为薄弱的瓶颈环节,被严密地监守着,战战兢兢地支撑着,团队根本顾及不上系统改造和升级,时常不得以来点小修小补。
2-3年一过,大环境不好,市场疲软,效益滑坡,管理层开始消减支出,裁人关厂,没有预算投入系统改造,更谈不上对员工骨干进行培训,识别合适的支点,通过实施项目,来撬动整体绩效提升。
总结该类企业:有钱没时间搞项目;没钱更不会搞!
欧洲一汽车巨头,市场高速发展阶段,一类原物料的供应商常常掉链子,满足不了公司的产能,采购、计划、研发多管齐下天天催料,也无能为力。公司管理层决定干脆将这家供应商收购,目的是供应商成为自家人,生产的原物料先确保满足自身公司发展的需求(称之为vertical integration)。
可是,新问题又来了,从整体供应链角度来看,公司的整条供应链链条变长,环节变多,各种不同的ERP、外挂系统等等导致流程复杂化,新的支点需要重新识别,加之并购中涉及从上到下一系列各级利益博弈,想要通过新支点的快速确立,来撬动整体绩效改善的远景,只能成为纸上谈兵。
总结该类企业:并、并、并,并购不整合,犹如一肚子不消化的杂货!
欧洲一电气工业领军巨头,虽然每1-2年进行不间断并购,但“成为数字化转型领域的领先者”是公司近年来树立的使命,成为一个必选项。
公司并不坚持必须以最薄弱的环节,作为改善的支点,而是给与最愿意先行先试的担当骨干们实践的舞台。在中国区,从最为耗时、繁琐、重复性采购MRO采购入手,企业协同外部资源共同打造了专属企业采购商城。
3年多来通过循序渐进的扎实努力,将MRO采购延申至实验室计量服务管理、工厂设施设备及叉车维保纳入该平台管理统筹,不但每年通过平台管理的采购总额不断翻倍,未来着手将办公用品、低值易耗品的采购有序逐步纳入平台进行统筹管理...... 通过MRO采购,这一个看似小小的支点,有点及面撬动了与内(财务、库存、计划、资产等)外(从产品供应商到服务型供应商)的有效衔接,真正内外兼修式地推动企业整体采购阳光透明、运作高效的能力提升。
每当有新的企业并购时,这个强有力的平台能快速有效地完成同类重复性工作的高效整合,简化流程,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卓越成效!
这些真实案例的实践,不只是被收录在MBA教科书中,而是实践者们实实在在、一步一步地做出来的,是最真实地卓越供应链最佳实践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