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就像是水管子里的水,随着渠道源源不断地从上游流向下游。上游可以是外部的供应商,也可以是内部的生产。
不管是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制造,都需要供应能够持续地把上游原料,向下游的生产环节流动,这样才能保持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当供应连续性出现波动,供应可能会出现中断,简单地说就是缺料了,后果就是导致生产停止,客户订单无法按时交付。
供应链管理的工作就是要保持实物流动的顺畅。根据制造业的第一定律“所有的效益都将与信息和物料的流动速度直接相关。”这里的效益包括了企业的收入、产品的质量和流动的现金。
当供应中断的时候,效益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供应的波动却并不显著,供应商交付的延迟,可能仅在收货当日才能被发现,因为约定到达的卡车没有准时出现在仓库门口。
由于某些主观的原因,人们总是倾向于掩饰问题,而事实的真相总有被发现的那一刻。
如何主动地识别出供应波动的异常,是供应链需要时刻关注的问题。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检查承诺日期和数量,与实际到货情况的差异,通过统计差异的结果,得出供应的变动率。
当变动率很高的时候,说明供应经常会被中断,中等的比率,供应偶尔会中断,变动率很低,说明供应相当稳定可靠。内部的生产供应和外部的供应商,都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进行统计。
1.生产供应
在生产执行层面,一般都有每个班次、每日和每周的生产计划,这些计划的产出量就是生产部门的承诺。
在清晨,早班工人启动设备的时候,他会看到这台机器今天需要生产的产品型号和每小时的计划产出量。考虑到这个班次的时间长度,就是他今天需要完成的产量。在交接班的时候,工人会统计实际产量,如果没有达到计划量,他就需要说明原因,或许是设备故障,或许是原料不合格。
生产计划会统计每天每台设备的产量,汇总后得到车间当日的总产量,用来和每天的计划总量进行对比。
生产计划还会负责每周产量的统计,计算主生产计划的达成率。对于完成情况最差的生产线/生产单元进行重点的原因分析,然后给出改善行动计划,并且监控执行成果。
内部生产是通过承诺产出量和实际完成量的对比,来分析出供应的波动性。
2.外部的供应商
当采购订单发送给供应商后,采购员需要在规定时间内获得供应商的书面交付许诺,包括交货期和数量,两个要素都需要确认,如果只满足了一个条件,还不是一个完美的交付承诺。
我们可能会遇到的情况是,供应商出货数量可以全部交,但是要晚于交货期,或者可以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出货,但数量又无法全部满足,这些都是经常发生的现象。
采购员把许诺的到货日期和数量在ERP系统里更新,这样在下次运行MRP的时候,系统就可以根据更新的信息,制定出正确采购计划,同时用来判断后续是否有缺料的可能。
到了约定的送货日期,如果供应商出货数量小于许诺量的情况,也就是供应商不能足量出货。采购员就需要统计到货数量的差异,然后计算出波动率。如果供应商的送货日期与承诺的不一致,也需要统计日期维度的差异情况。
统计的方式有系统和手动两种。系统统计可以通过WEB EDI,当供应商发货以后,需要在系统里生成Advance Shipping Notice,通知客户具体出货的数量和预计到货的日期。然后客户就可以根据ASN来与承诺进行对比统计。
如果公司没有上WEB EDI系统,也可以通过手动方式来统计。采购员需要把每次供应商承诺的交期和数量记录下来,然后在到货的时候进行确认。
在得到了差异数据以后,我们需要进一步分析数据,了解造成供应波动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生产的原因有哪些?
经常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情况:
生产产能不足
设备或模具故障
工人短缺
仓库供料不及时
供应商原料质量不合格或是缺料
2.外部供应商的原因有哪些?
经常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种:
供应商产能不足
废品率过高
运输延误
交货期过长
供应商内部管理混乱
3.MRP系统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种原因以外,我们也不能忽视系统的问题。制造业的供应商们都知道客户会在某个固定时间节点下新的采购计划,比如每周五的上午准时收到新订单。
但是当这些供应商突然看到一连串的额外订单、紧急订单,或是订单变更,甚至被无故取消,这可能就是MRP系统出现了问题。
供应的波动性源于内部和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很难从根源上消除它。供应链需要做的就是实时监控异常情况,早发现早解决,不要把小事拖大,大事拖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