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新求变一直是企业家们突破自身天花板的必备素质虽然餐饮业是一块大蛋糕,但被挤下独木桥下的千军万马可能才是行业的真实现状,再加上外部经济的严峻形势,逆境中求得生存已是困难重重。这样看来,A轮完成千万级融资、一年半在16个城市建立了运营中心的餐北斗供应链,无疑是一匹实力强劲的黑马。
餐北斗供应链COO邓海华
餐北斗供应链COO邓海华给餐北斗下的定义是餐饮物流整合运营商,以餐饮客户为主进行同城仓配的运营业务。自2017年成立到现在,已经在16个城市铺设了运营中心,初步完成了物流网络的架构,这一数字还会随着时间逐步增长。
能保证16个运营中心运转流畅,他们的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相当完善的,目前仅在北京就拥有了7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流信息系统。这些系统的主要功能集中在两大核心部分:仓储和运输的运营管理。
仓储管理系统针对的是餐饮商品的特有属性,囊括了从收货到送达门店之间的每一个细微环节:可以帮助客户把控市场关,按照相关规则远程指导工作人员进行货物验收,降低人为错误率;录入商品生产日期,以便协调运输时间,保证货物的食品安全;同时还具备安全库存的功能,能实时通知客户跟进补货。
当信息化成为中枢神经,也就意味着统一的标准被植入到了系统里,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同一模板,效率和标准化便显而易见了。
综合实力的强大也得益于他们拥有一支非常专业的团队,核心成员都已在物流领域里沉浸了数十年。从仓库到软件,从设计到品控,餐北斗聚集了各有所长的资深人才,通过信任建立起了深厚的凝聚力。他们也自然明白人才储备的重要性,注重对应届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为整个行业输送新鲜血液的同时,也为有志从事物流行业的青年人提供了机遇。
餐饮发展迅速,企业经常面临要在不同的城市展店,但能够满足不同地域统一标准的承运商并不多。所以,餐北斗也向大客户提供专业化量身定制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通过精细的方案设计,通过错峰仓库共享、货物串并运输的方式来降低综合物流成本。由于餐北斗在整体架构层面解决了16个仓如何统一标准,如何提高客户投入的产品质量,如何节省营运成本等等问题,也帮助客户节省了管理资源与管理精力。
在邓海华看来,中国的餐饮生态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以肯德基麦当劳为代表的洋快餐,他们首先通过市场调研、预选服务商、计算货物生产周期等等主线串好门店,在打通供应链后有章法的进入中国市场,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因为有战略部署,他们的行业标准化和自身标准化都是相当高的,也带动了中国餐饮行业标准的提升。
另一种是生存于中国本土的餐饮业,与前者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因为地广人多衍生出口味复杂的饮食文化。品类繁多,是标准化难以大规模实现的最重要的原因。地域跨度大,酷暑严寒可能同时存在,食物在投放的过程中达成标准化的难度显而易见。可喜的是,目前已经有先锋企业,根据现状尝试相应的解决办法。
另外,随着市场化的发展进程、技术水平的多样性,标准化下的品类也越来越丰富,这种丰富性是在中餐复杂的口味与特色中延伸出来的,可以说是在传承和工业化之间寻求一个平衡,而不是谁取代谁的对立关系。
邓海华说,标准化是食品安全的保护伞,对于市场来说,我们的意识已经崛起了,只是全部走上正轨还要假以时日。
随着国家各种减税政策的支持、消费者的安全意识的提升,可以预见的是,市场对品质的需求越来越极致,也就为餐饮业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诚如开篇所说,无论是传统的大型餐饮企业,还是创新型的爆品单品都在不断谋求改变、转型。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良性关系,最终得益的是乐见其成的消费者和不断攀升的GDP指数。前者让餐饮业有了传承,后者让其有了个性,所以才能够促成繁花似锦的蓬勃发展局面。
消费者由家庭餐桌向社会餐桌转化,已成为明显趋势。背后必然会拉动对企业、门店或种植商、养殖商、加工商甚至是平台的需求,但想要成功也并不轻松。
以平台为例:过去是电子商务时代,几乎都是toC端作业。而现在实现平台化的大多是toB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平台型企业如果能在某一个环节上把上下游打通,就能形成特色,但这也是难点。前几年借助资本助力,平台型企业纷纷鹊起,但总体来看这是源于资本的督促、源于占领市场的想法,然后通过不断的烧钱艰难度日。这不符合商业本质,商业本质是要求企业有独立性,如果没有构建起合理的盈利模式只靠资本助推,注定走不长远,这是平台型企业最大的瓶颈。
最后,邓海华总结道,如果回归到冷链物流本质来看,首先一定是市场对冷链的需求会越来越高涨,随着法律的健全和消费者安全意识的提高,行业的发展也会分离出越来越多的细分领域。其次是信息化的重要性,当把操作管控融入到系统中去的时候,标准化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应该培养更多的年轻人,通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提升从业者的意识、态度和专业知识,补齐行业发展的短板。
总的来说,我们的机会大于挑战,并且已经在脚踏实地的向美好未来迈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