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厂产能跟不上订单量,是客户的问题,还是工厂的责任?
1.供应方的问题
1)不知道自己有多少产能
老板知道自己有多少设备,多少员工,但是没有精细化的产能管理,一方面喊产能紧张,来不及做订单,另一方面发现产能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一挤还是有的。
客户对此也感到很困惑,供应商到底有多少产能,除了工厂最资深的计划员,没人能说得清楚。
2)没有产能管理计划
老板以前没把产能管理当回事儿,需要统计产能的时候就把生产经理抓过来问个大概的数字。生产是负责管理车间现场执行的,不会知道客户在未来的需求数量,也不清楚产能是否可以满足,于是就拿不出产能管理计划。
产能管理需要由供应链负责牵头,通过中长期的产能规划,来告诉公司高层应该使用什么样的产能策略,才能保障客户订单的交付。
3)缺少需求沟通机制
显然供应商的沟通是滞后的,在发现苗头不对的时候,被迫向客户进行沟通,而且没有留给对方缓冲余地。
供应商如果有更好的沟通机制,客户就能尽早地获知产能不足的问题,那还有时间采取其他措施,比如寻找其他货源,开发替代商品或原材料。
进一步说,客户喜欢的供应商,是那种会主动来沟通问题的,而不是等到出了问题,发现瞒不住了,搞不定了,最后才来和客户反映情况。缺少和客户主动沟通的思维方式,是国内很多供应商普遍存在的问题,急需改进。
2.采购方的问题
1)是否有Plan B
面对供应链的中断,采购方是否提前做好了预案?显然做得不够好。
在全球采购大背景下,供应集中到成本最低的“洼地”,一旦供应商进入了跨国公司的采购系统里,意味着可以承接客户全球的订单,不管是在欧美,还是在中国本地,都可以向这家供应商下单,最终就变成了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策略有助于降低采购成本,但存在供应风险。如果没有Plan B,采购方就会把自己的供应链暴露在风险之中。
根据2021年BDO制造业CFO前景调查发现,50%的美国中等规模制造商计划寻找替代或后备供应商,以克服疫情带来的供应链断裂风险。有远见的公司都会给自己留一手。
2)是否提供了滚动的需求预测
滚动预测是指从本月开始,向后12-24个月的需求预测,从下个月开始,再提供一版最新的数据,如此反复,不断更新实时数据给供应商。
关于更新预测的频率根据双方协商而定,有些公司是每周更新,而还有些每个季度一次,并没有强制的规定。
定期提供预测,可以帮助供应商获得未来需求信息。我们不在这里讨论预测准确性的问题,有一点大家要保持一致,那就是有预测要比没有预测要好,记住“Something is better than nothing”。
3)是否指导供应商做好产能管理
如果供应商没有产能管理方面的经验,客户也应该进行指导,比如提供一些基础知识的培训,现场产能统计,提供标准模板,指导如何使用预测信息等等。
前文已经介绍过了产能管理,点击阅读:
什么是产能规划,主要的方法有哪几种,如何来创建产能规划流程?
从客户角度,如何在战术层面做好供应商的预测管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个方法供参考。
1.把供应商分为ABC
A类为原材料需求量大,根据以往经验产能或者交付有问题的供应商。
B类是原材料需求基本稳定,交付基本稳定的供应商。
C类是几个星期或者几个月交付一次的供应商。
2.针对A类供应商
需100%检查预测的准确性
1)与上月的预测进行对比,浮动超过50%的,立刻反馈到主管以及主生产计划(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简称MPS),由MPS 计划与客服人员再次确定下个月的实际出货需求。
2)MPS计划得到相关生产主管的生产安排确认。
3)MPS计划当天调整预测并及时通知给物料计划员。
4)物料计划员将更新的预测发送给供应商。
5)物料计划必须当天就得到供应商的回复,若无回复,必须电话给相关人员。若有回复交付有问题的,必须深入了解是什么问题(人员问题,模具问题还是二级供应商的问题等),如果是产能问题,则立即反馈至采购部门,需要他们协调或者派人去现场了解生产状况。
3.针对B和C类供应商
可以根据之前的采购经验及上个月的实际生产产出看看预测是否准确,如果浮动在10%-20%则可以在发送预测后通知供应商稍备些库存。
4.针对每月有客户额外增加的需求(预测之外的)
1)MPS 计划必须第一时间将成品相应的原材料零件号及需求量通过邮件发送给大家并告知到货时间。若在每月15号之后得到增加需求的,MPS计划必须与客服沟通发货时间(尽量在下个月发货),通知到物料计划。
2)物料计划员通过邮件以及电话通知供应商交货最迟期限,当天得到邮件回复。出现问题按照上述第二点第五条处理。
针对临时会议决定的需要增加生产量的(未导入预测的),需在当周与相关供应商确定下周交货。出现问题按照上述第二点第五条处理。
产能管理是供应双方都需要参与的事情,客户需要定期提供预测信息,帮助供应商把握未来需求的走势,给了靠谱的信息,才有希望打消伙伴的顾虑,让供应商安心投资未来产能,最终克服产能不足的顽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