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制造 2025 的不断深化、双循环策略、供给侧改革、碳排放、绿色供应链以及新冠疫情的爆发,越来越多地强化了供应链竞争的关键支点位置,并给制造供应链施加了长远的影响,这从多维度倒逼了制造企业供应链向个性化、 高爆款、高效率、快响应、非接触的方向不断优化和深化改革。新的信息技术(信息采集技术、传递技术、数据处理技术、各类算法)的不断发展更是推动供应链数字化赋能制造领域,并且将这种生态聚核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显性化、IP化。在数字化环境下,人们即使站在不同的位置来理解供应链,也会潜意识的将传统的局部视野无边界化了,或者说边界模糊化了。制造供应链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多渠道、跨领域的全价值链的拉通,运作的逻辑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之前的以核心企业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推动方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拉动方式,或者二者兼而有之,形成推拉结合的态势。如图 1 所示。
图 1 不同业务场景都在期待供应链数字化
越来越多的企业期望通过供应链数字化来打造爆款产品,从而净化和淘汰那些不增值的产品和环节,提高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智能制造供应链的范围和边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经超越了传统供应链的定义范围和模型。不仅仅包含采购、制造、交付、计划、品质和相关绩效指标管理,更多的还包含了企业经营策略、商业模式、新品研发和客户个性化定制、市场策略、产品策略、商品管理和品类规划、销售及渠道策略与管理(比如门店经销商和电商渠道)、物流策略与物流管理(比如物流网络和和前置仓物流节点及准时配送)、预测和需求管理、端到端订单交付与库存管理、供应链数字化平台系统等。如果将传统供应链定义为相对狭义供应链的话,如今的供应链数字化范围可以称之为“基于客户服务为导向的服务型端到端的制造供应链”,这是更大范围的资源协同和聚核发展,其数字化战略、数字化价值导向、数字化的组织和数字化的绩效管理更加的实时和全面。
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智能制造只是供应链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其本质问题是快速有效精准的交付,未来的发展是“大供应链小生产”的方向。从长期而言,未来将实现“制造工厂智能物流中心化”,以保证全价值链的效率一致性;从生产保障的角度而言,如果没有供应链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支撑,智能制造将停留在实验室的阶段。先期的需求管理、产能与计划能力、精准精益排程管理,将影响供应链数字化过程,从而影响智能工厂的生产资源、物流资源和相关资产资源的有效投入和产出效益。如图 2 所示。
图 2 供应链数字化需要系统化梳理和协同各类资源
传统的供应链经营目标和关键要求主要聚焦在交付、成本和效率,并且通过库存的管控来实现这三个维度的平衡,平衡的结果,是各个环节获得期待中的利益,长此以往,容易使得流程僵化、自我保护、麻木不仁、缺乏全面动态应变能力,最终丧失企业的竞争力,未来制造供应链需要应对各种变化,这种变化靠传统的非数字化方式是无法解决的。
制造供应链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产能与生产计划执行的能力匹配。传统模式下的供应链交互能力所导致的很多所谓的变数,其实是结构性的。比如绝大多数企业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只有计划产能和实际产能,但是并没有考虑到供应链对产能的对应量化支撑,所以标准产能、计划产能和实际产能通常不在同一个频道上,甚至彼此相差甚远—也就是说,传统的制造供应链的交付能力,往往只有到最后产品下线之后,才知道是否能够准时交付。由于各种因素影响,使得制造工厂的交互能力,往往成为“薛定谔的猫”,令人无法预估和信任。
在推动供应链数字化的过程中,企业实物物流基础薄弱,通常也导致物流数字化无法解决物理物流问题,比如包装、搬运、存储的问题,空间规划和利用的问题,物流技术应用以及和供应商第三方物流车辆等对接的问题。在物流管理中,很多企业并没有物料的信息齐套、实物齐套和订单齐套的概念和逻辑驱动,所以也无法按照此需求来匹配物流资源和物料资源。
由于供应链没有数字化,容易导致企业的自制件(比如机加工、注塑、钣金、部装等)、前置工序(比如冲压、喷涂、清洗、预装等)以及外购物料不能实时配套,最终导致成品制造(总装)过程同步后推,从而延误了交期,降低了客户满意度。
传统制造供应链过程数据特点,可以概括为:手工的、不及时的、不可追溯的、零散的、不连贯的、无逻辑的、不稳定的、非现场的、多变的、不共享的,这容易导致企业供应链能力不清晰,不具有可决策性、不具有可预警性、不具备智能化的可行性;从运营的角度也导致供应链决策者不敢承诺、承诺难以兑现、不敢缩短交付周期,从而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和核心竞争力。如图 3 所示为企业供应链上通常存在的痛点问题。
图 3 制造供应链的常见痛点问题
上述问题导致企业各个业务部门存在恐惧心理,没有安全感,对于供应链没有信心,使得供应链不同环节不断通过增加库存来增强信心和安全感,各个业务模块于是开始自我保护,团队协作能力差,供应链资源分散,内耗严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弱,经营效率低下、供应链机制决策不精准、无法体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