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计划领域主要包括主计划(参见:需求驱动的供应链,不可或缺的是主计划)、需求计划(参见:需求计划核心任务:模式识别)、生产计划(参见:生产计划:平衡的艺术)、物料计划等功能。
半成品生产计划,同样是生产计划领域内不能忽略的存在。对于瓶颈工序,半成品生产计划甚至具有与成品同等级别的重要性。
本文搭建“半成品轮转计划模型”,并详细讨论半成品生产计划。本文的讨论,尤其适用于重资产的半成品瓶颈工序。
考虑应用场景如下:
有限的自动化设备或产线台数(1台或数台)、若干半成品产出型号(十几种或数十种,具有各自不同的需求特征,包括需求量、波动性),也即,单台设备/产线需要面对多种产出规格,这是瓶颈半成品工序的基本场景。
在自动化设备或产线上切换型号时,通常还需要一定的换型时间(工装夹具、料盘、调试等),由此会拖累设备效率OEE,既影响成本也影响有效产出能力。因此,这类半成品计划必须在需求、存货之外兼顾——甚至优先考虑——设备利用效率。
换型问题中,通常会有“跨类别大换型、类别内小换型”这样的区别,其涵义是:如果型号差别较小,可能只需要部分更换工装夹具、料盘等,即所谓“小换型”。
基于上述场景特征,可以构建“半成品轮转计划模型”如下:
基于此模型和真实数据,可以采用计算机数值分析精确求解。不过,绝大多数生产环境中并不需要特别精确的解,更何况需求趋势变化是必须应对的话题,所以,本文将采用简易分析的方式。这样也便于理解分析结论。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MTO模式的半成品计划,也一样可以被此模型所涵盖。区别无非在于,轮转过程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
基于模型输出,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显然,设备利用效率主要受到换型周期制约,其次是换型次数(相比较型号数量而言。也即,周期内各型号平均换型次数越多,则负面影响越高)
如果换型周期显著较短(例如几分钟、一分钟以内),那么,只要不是每天频繁换型(每天换型数十次、换型时间累计超过1小时),通常都能满足约束条件 r=90%、95%。
如果换型周期显著较长(例如几十分钟、1小时、数小时),那么,即便约束条件仅仅为 r=80%,制订合理的轮转规则也是必须的。
如果换型周期显著较长,那么轮转规则应当什么原则?简易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
首先,如果所有型号都可以单独满足约束条件,那么,轮转周期整体上必然也能满足约束条件。也即,每次换型之后的净生产时间,都应当不低于换型时间的 r/(1-r)倍。例如,如果r=90%, 若换型时间为1小时,则换型之后的连续净生产时间需要不低于9小时。
其次,如果副型号需求水平较低,那么,对应的策略是副型号跨周期轮转。也即,每个轮转周期仅安排部分副型号生产,同时,在由若干个轮转周期构成的大轮转周期内,逐次完成所有副型号的轮转。例如,标准轮转周期(1个月)内完成所有主型号和1/3副型号的轮转,在连续3个周期(3个月)内完成所有副型号的轮转。
最后,在实际执行中,需要确保轮转规则中的周期长度、总换型次数、总净生产时间基本得到满足,而各具体型号的实际生产时间则可以相对加长或缩短,以保证产出弹性,从而更好满足需求波动。
轮转周期(注意:副型号可能是大轮转周期),基本上也就成为其交货周期。如果轮转周期T远高于交期要求天数s,那么,为了满足交付要求就必须安排半成品备货。
讨论1中的“各型号均应分别满足约束条件”,事实上已经提供了轮转周期的设定思路。具体如下:
进一步解释公式逻辑:既然单次生产就足以满足该主型号若干天的需求,那么,在若干天里该主型号仅需要排产一次。这个“若干天”,大致上也就应该成为标准轮转周期T。
轮转周期T设定之后,具体轮转规则可以按照如下方式确定:
所有型号的轮转规则确定之后,各个型号的交货周期事实上也得到了规定。对于所有交货周期高于交期要求天数s的型号,都需要设定半成品备货。
具体设定,可以参照标准的再订货点ROP方法,也即:
ROP = 交货提前期内的总需求 + 安全库存
可参照前期文章 安全库存设定:实例对比(1/2)和 聊一聊安全库存通用标准公式。
缩短换型周期,是半成品存货优化的根本方式。当换型周期足够短时,甚至并不需要半成品备货。
如果换型周期显著较短,同时,对于设备利用效率没有太高的要求,那么也就不需要半成品备货,无所谓存货优化。
如果部分或全部型号的换型周期并不短、甚至于显著过长,那么,轮转排产、半成品备货基本是必须的,此时,就需要考虑存货优化。
计划协同,是半成品存货优化的基本方向。毕竟,半成品和成品产线是供需关系,所以,前期文章供应链计划协同:稳态业务 (以及其后续的五篇文章,详细讨论了供应链计划协同的方方面面) 中的观点、结论都仍然适用。
均衡生产,是半成品存货优化的更高级方式。这里的均衡生产,并非是前面的平滑生产,而是标准的精益生产概念。
当轮转周期仅需数天时,每个主型号的净排产时间可能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仍旧可以满足极高的设备利用效率标准。此时,基本上是具备实施均衡生产条件的。如果可以与成品计划共同实施均衡生产,就有希望实现整体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