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份的第一个周末,带学生到古城西安参加“2019'链战风云'全国大学生智慧供应链创新创业挑战赛总决赛”。比赛期间,中国供应链产教联盟召开了“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人才培养研讨会”。非常荣幸,受组委会安排,就自己对"怎样才算供应链专业人士"和“高校如何培养供应链人才”的思考,与各位同仁进行了交流。现把交流用PPT推送出来,供各位师友参照和指正。
PPT的前面部分基本是年前推送文章《怎样才能算“供应链专业人士”?》的梗概,有兴趣的可以点击链接查看;后面部分是我个人近年观察与思考的一些总结,后面会围绕其中的话题,推送比较详细的短文。
《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管理者》是年前广东采购与供应链协会公众号的一篇推文;
《谁是下一代CEO》由程晓华老师2012年写作。
微信朋友的典型理解。
国办[2017]84号文的概念。
《从实务角度再认识供应链》进行了比较详细的阐述。
供需匹配是第一位的。
链条思维,习惯性举了现场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
现重新整理一下,
比赛的开闭幕式都在紧靠博物馆的礼堂举行,博物馆两天来却一直大门紧锁。
试想假如开放,如此有特色的内容,定会占满来自全国40多所高校的参赛师生的朋友圈。
不是马上要进行高考招生宣传?这样的机会错过非常可惜。
但是哪个部门能发现,哪个部门来提出,哪个部门又因此要多付出,有没有获益和付出的平衡机制?
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依靠链条思维了,而它深层次影响着能否产生创新和创新能否成功!
(特别声明,只是就事论事,并不影响我对赛事相关方辛勤付出的由衷感谢!)
整合思维:前面国办[2017]84号文中概念已经提及。不过在当天研讨会开场罗戈研究的水哥潘永刚对拼多多的“拼”字的解释就体现了“拼多多”的整合思维。
实际上是指供应链实战的趋势:
连接是供应链的客观现象,需要主观努力才能实现端到端的贯通;
目前主流谈的一些内容都比较宏观,要真正落地,必须狠抓细节;
ERP、MES、APS,供应链数字化,智慧供应链都比较高大上,要想真正发挥作用需要离不开围绕“现场、现物、现实 ”的实际操作;
“高大上”的东西只能是少数人参与,实际上提高企业供应链能力需要全员的参与。
未来供应链实战,应该是从供应链管理,走向供应链改善,而供应链改善有可能会受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制约。
管理与技术结合,这个应该是制造企业供应链专业人士的必备能力。当天分享嘉宾冉文学教授也着重强调了供应链管理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
突破物流限制,这个也是尤其要注意的,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小部分(当然物流企业也有自己的供应链),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物流专业想转变为供应链专业,突破方面可能会存在天然的阻力。
不少实战咨询专家几十年专注于一个领域,他们专著的理论性、条理性一点也不弱。
问题在于,学校是否能够接受这些教材。
个人以为,学生在学校三四年学习的都是重理论的教材,非常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些实战。
学科竞赛的问题是参与的人比较少。
近年来,带学生参与了不少比赛,发现了一些可以让大多数学生参与的模式。
要培养学生,教师个人得先成长。
很多小型企业论坛,思维碰撞激烈,灵感火花不断。这个在以高校权威为主,或以政府部门为主的论坛上很难看到。
咨询公司组织的培训,费用极高,远不是高校教师所能承受。但有一部分有志之士,总会向教师开放一部分优惠名额,我就是其中的受益者。
大部分高校的考核机制,不太有利于教师参与企业实践,不太有利于教师微观实操的长期专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