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有实现数字化,所以各类变数无法在同一时间传递给所有环节,导致供应链敏感度下降,最终各个环节只能依靠经验(即所谓“拍脑袋”)来做安全库存,以应对变数。随着管理变数的层级增加和时间延长,累积误差自然随之加大,到最终形成了“库存冰山”,反而掩盖了所有的问题。正如工业动态学定律所说:“一系列受库存控制的货仓,产生对产品的需求,而需求的变化随着供应链环节的增加而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各个环节的KPI指标无法在同一个逻辑上兑现和协同,于是容易产生扯皮与部门保护主义,供应链一体化也就自然无法实现,如图3-6所示。
图3-6 库存管理冰山图
在数字化采购环境下,要求所有的流程必须打通,其运作战略是基于高度认同的一个供应链战略协同下开展的,各个部门和环节的KP指标也是基于供应链战略绩效的协同和分解而来的,于是所有的参数和指标都在同一个逻辑下展开,形成数字化的作业单元,再加上有了集中的供应链运作部门,将所有环节的计划-执行-信息-物流等串联起来,形成端到端的纵向管理体系。同时,由于每个订单、每个物料(产品)都有自己的资源要求,容易形成资源再分配计划,所以,供应链运作部门还需要将不同运作逻辑的物料和订单横向协同起来,最终形成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体系。
从运作逻辑而言,就是通过信息平台,承载所有的模块联动,以供应链交付计划为驱动力,联动成品物流计划,形成主生产计划,细化为作业计划,从而拉动供应物流计划、物流配套计划以及产线工位配送计划。在不同的环节和模块协同过程中,总是会出现各类执行误差和数据差异,那么智能化系统需要自我反馈,逐渐主动减少运作误差,从而形成计划-信息-执行的一致性,如图3-7所示。
从表现形式上而言,形成了计划-采购-物流-信息一体化。其任务的本质不再是保证供应,而是有效供应。
图3-7 计划工作模式与供应链物流逻辑优化
比如,假设某产品有A、B、C、D、E、F六个零部件,其采购到货期分别为A5天、B10天、C15天、D20天、E25天、F30天,生产计划本月1日提示,本月30日需要生产某个产品,传统的采购“保证供应”,直接在1日就下了订单,供应商也非常配合,能够在约定的交付周期内到货,于是效果如图3-8所示。
图3-8 传统采购保证供应带来的库存压力
图3-8中的阴影区域就是库存,而这个部分通常就转向下游的仓库。此时,采购完全达成了其业务的KPI指标,保证生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库存压力居高不下,管理成本随之上升,而且没有人愿意或者可以承担这个责任,再加上盘点和信息管理的时间-数量差异,形成了累积误差,于是成了企业的心病。
图3-9 数字化采购保证有效性
在数字化采购中,采购部门通常采用计划倒排模式,形成精益化采购,以保证采购-到货的有效性,如图3-9所示
图3-9中所示为主生产计划在1日发出提示,而在30日正式生产,根据各自不同的交付周期进行倒排,强调实物齐套,以有效保证生产的安定化。图中阴影部分为相对于传统采购带来的收益。此时要求采购不是任性地以自己的采购业务KPI指标为唯一依据,而是需要结合作业计划、到货、计划、实物齐套情况以及可能发生的过程差异进行实时监控和响应,形成计划-信息-采购-物流-生产的一体化。